今天是:  
 首 页  客家动态 客家研究 客家人物 客家风情 客家文苑 客家经济 客家县区 客家大观园 客家论坛 牵手客家 联系我们
 
客家会之窗
 
专题介绍
亮丽的风景线:惠州客家民俗风情摄影赛
弘扬客家精神:参观叶挺故居和崇林世居
缘定七夕:万人相亲大会
惠州市政协副主席谢仕强在惠州客家文化论…
济济一堂论客家:惠州市客家文化论坛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晚会主持词
编者的话
领导关怀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工作方案
当前位置:惠州客家 > 客家人物
客家人物
客家出巧匠嘉宇谱华章


——记民营青年企业家刘炳尧

本刊记者  艾 荔



  早想采访刘炳尧老总,这一回总算找到了机会。电话打去不到15分钟,刘总就亲自驱车来到我的楼下。
  刘总40岁上下,圆头圆脑,腰身壮实,古铜色的脸膛上,闪动着敏锐的眼神。他操着浓重的客家口音对我说:“本来可以早一点赶到,路上塞车,耽误了一下。”
  其实刘总并没有迟到,说这番话,一方面免了俗套,一方面表现了他守时的习惯。
  他的嘉于实业有限公司设在东湖花园一号小区二楼。6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装修并不豪华,却井井有条。大厅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建筑用的水泥制品和图片。其中有不少产品吸引住我的视线。原来,鹅城街道和公园的各种花色的地砖就出自这个公司。
  为了不被他人打扰,刘总把我引到他的办公室。他一边亲自沏起了功夫茶,一边听我说明来意。刘总知道我喜欢舞文弄墨,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话,却给我递来一幅中堂。书法家杨祥遒劲的行书录了牟建新先生1998年10月的词作《浪淘沙•赠友人刘炳尧》:

  年少志冲天,二十年前。西行入惠意留连。坎坷扎根土石路,平整荒原。    立业笑周旋,阡陌方圆。鸿达预制管中看。拔地高楼新砌起,一瓦一砖。

  词中的“鸿达”即今天的“嘉宇”。寥寥54个方块字,正好是刘总的人生写照。它穿越时空,将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到了30多年前……



缺土的孩子出远门  只有盘缠15元


  1962年,阿尧出生在兴宁县下堡公社光下生产队的一个穷苦家庭里。五行缺土缺火,高小文化水平的父亲,给儿子起了个文绉绉的名字“炳堯”。“堯”字一堆土,从此,使他与土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文革”,火盛土弱,武行文衰,酿成缺文化的一代。经济到了崩溃的边沿,朝不保夕。小时候的阿尧,吃香蕉树的根,吃木薯,吃山橡叶子,只长骨头不长肉,瘦成一条筋。八九岁上给生产队放牛。有一天起得晚,当生产队长的母亲,把他从被窝里拎了下来。母亲把怨气发泄到阿尧身上,阿尧把怨气发泄到牛身上。那水牛趁阿尧不备,用两只角把他掀翻在地上。阿尧的腰间至今还留有一块伤疤。
  长至12岁,阿尧就得像大人一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不会采绿肥,就去捡牛粪、狗粪;不会插秧,就去挑秧。样样都得学,样样都得干。双手伤痕累累。除使牛耙田这类重活由母亲这样的妇女包揽之外,连死人都得抬。那时节,“书读得越多越蠢”,“罢课闹革命闹得越凶越英雄”。诗书传家的客家人,断了读书求仕途的后路。
  阿尧伴着风雨长到17岁,邓小平同志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农村有了转机,人们纷纷外出做工赚钱。年纪轻轻的阿尧,为了到城里挣个铁饭碗,为了帮父母养活六个兄弟姐妹,决计要西下惠州。父母亲拗不过他,便把准备孵小鸡的一窝鸡蛋买了,再东借西借凑了20多元钱。除了买车票7元钱,父亲将15元盘缠交到阿尧的手里。
  1978年10月20日早晨,父母亲将阿尧送到车站,阿尧望着那即将收割的稻子,心里顿生故土难离之情。在生产队当会计,在村里当兽医的父亲,眼看儿子要出远门,似乎有千言万语,但只冒出了一句:“不管到哪里,饭是老实人吃的……”母亲将两个煮熟的鸡蛋塞进阿尧的口袋:“尧仔,要记住,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啊!”阿尧点了点头,搭上了西下惠州的长途汽车。



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


  刘总说,他一直记住临别时母亲那句“出门靠朋友”的叮嘱。生活中,他有许许多多朋友,文的武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是他们给自己智慧,给自己力量。在朋友当中,最铁的有两个。
  一个是难兄难弟刘永金。西下惠州是舅舅刘永南引荐的,与自己同行的还有刘永金。刘永金带了蚊帐和草席,自己带的是被子。两个人住进了舅舅的朋友家里,不管酷暑和寒冬,都合住一个床铺。刘永金老实厚道,先人后己。他们经舅舅介绍先到市委 党校干了10天的临工,然后到惠阳建筑队一干就是10个春秋。中间,阿尧闯过几次深圳,每次都是空手而回。回来的时候,总是阿金照顾着吃住。
  阿尧记者“饭是老实人吃的”父训,让瘦小的身体发挥了****的能量。他一心想自己变成一个城里的正式工人。想归想,一个外地区的临时工要达到这个目的谈何容易。阿尧一面努力工作,一面亲近师傅,偷师学艺。十年过去了,他虽然没有当上国家职工,却掌握了一套建筑技术,组织了一个包工队。刘永金就是包工队的一名主力。
  俗话说,“水浸石头沉”。工程队从挖土填塘到劈山开路,从手锄肩挑到机械化施工。当接到整治麦兴路的任务时,6台推土机一齐上阵,十几辆大东风往来穿梭。工地上,白天尘土飞扬,夜晚灯火辉煌。看到这一切,刘老板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刘永金更是由使不完的劲,节假日主动加班值班。刘老板非常相信阿金,当自己出差办事时,阿金可以做主代办一切事务。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0年大年三十,刘永金要回兴宁老家过年。当时,刘炳尧到深圳办事去了,阿金就以刘老板的名义,找朋友借了一部车回家。没想到,车子开到华城附近出了车祸,阿金在车祸中丧生。当接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刘老板马上驱车回兴宁处理后事。
  按农村的习俗,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要大扫除,穿新衣,吃佳肴,说吉利话。凡事都讲忌讳。如果死了人,必须火速处理,不能留到大年初一。作为朋友作为老板,刘炳尧心情十分沉重,亲自将阿金的尸体从医院抬到自己的车上,然后组织安葬。大年三十,家家忙着过年,人们忌讳这种“不吉利”的祸事。刘炳尧以三倍的价钱招呼乡亲们帮忙。好不容易才使难兄难弟“入土为安”。
  悲痛劳累不用说,更令刘老板挂心的是阿金丢下的三个孩子。刘永金的妻子、孩子一个个哭成了泪人,活像没笼的鸡仔,不知日后怎么过下去。刘老板含着泪把他们叫到一起,安慰道:“永金已入土为安,撞毁朋友的车子我负责赔。三个孩子由我供养到十八岁,一样可以上学读书。”说完,将除了办丧事剩下的钱全部掏了出来。永金的家属千谢万谢,乡亲们也无不说刘老板“修心积德”、“够朋友”、“讲义气”。
  流光飞逝,永金的三个孩子大的已过十八岁,小的也懂事了。看着这三个孩子成长,刘老板心里仍感慨万分。
说到朋友,刘总必然提起一位“李大哥”。
  他是梅县人,是刘总的半个老乡。因年长十几岁,管炳尧老弟为“小刘”。1979年,经老乡介绍一见如故,从此常来常往。“李大哥”是行伍出身,在部队当过团级干部,后来转业到惠州的一个单位当领导。素质高、经验足、作风硬。小刘经常拿他当兄长、当榜样。一来二去,开拓了眼界,增强了信心,拓展了业务。
  说到朋友,刘总还常提到那个不知道姓名的“香港老板”。
  1989年,长女刘璐出生,因当时家住斜下,距离市中心医院比较远,自己刚起家,还没有车子,妻子下产要到外面去搭公共汽车。还没等到车子,孩子就在路边生下来了。幸好遇上了一部来自香港的人货车。一位老板模样的港客见状,将母女俩抱到车上,直送往中心人民医院。刘总没道一声谢,更来不及送他一个“红包”,到医院后,那“香港老板”就悄悄地走了,至今仍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为了这个不能忘却的纪念,刘老板将孩子起名为“刘璐”。回想起母亲那句“出门靠朋友”的话,刘总打开了话匣子,说也说不完。他反复重复地说,“没有朋友的关照,就没有刘炳尧的今天!”



诚信开拓创实业  嘉宇巧手写华章



  1990年3月,刘炳尧老总在建筑专业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惠州市鸿达实业有限公司,公司设在有“苎萝西子”之称的惠州西湖畔。公司发扬“诚信、开拓、人本、务实”的企业精神,不断发展壮大,属下拥有鸿兴工程公司、水泥制品厂和建材批发市场等企业。
  鸿兴工程公司管理力量雄厚,工程机械设备齐全。承接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园林工程、土石方工程和供电配套工程。先后参与了******对外开放港口惠州港和惠州市第一个工业园区古塘坳工业区的基础工程施工。1991年,承接了惠州市区内****的住宅小区东湖花园工程,计有零号、一号、二号小区市政工程、二号小区的多层建筑工程。零号小区高层建筑工程由该公司总承包。
  公司属下的水泥制品厂是机械化专业生产企业。地处三栋镇,距市区仅10公里,厂区面积1万多平方米。设备先进、工艺科学、技术和管理力量雄厚,拥有完善的计量检测设施,建立了一套科学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
  1995年4月,鸿达实业有限公司与惠州市公共事业管理局合作,又筹建了惠州市市政工程机械化水泥制品厂。选址南郊斜下平南工业区49号,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管制采用悬辊成型和离心成型,钢筋骨架笼体采用可控硅自动滚焊成型,高强度复合路面砖和路沿石采用液压成型等工艺,选用优质材料按照GB/T11836—1999,JC/T446—2000国家标准进行生产。产品经惠州市技术监督局质量检验所监测,达到国际标准。品种规格齐全,花色品种新颖,可生产各种规格、款式的钢筋混凝土承插式排水管、钢纤维混凝土井盖、混凝土人行道光亮路面砖、空心砖、路沿石和桥梁、楼房、高速公路建设所需的各种水泥预制构件以及三阶段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供水压力管。这些产品已在惠州市建设中广泛采用,并远销深圳、东莞、河源、惠东、博罗等市县,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一个从农村出来的青年企业家,凭什么能撑起一个大家档,凭什么能获得如此多的荣誉?笔者掉在五里雾中,许多企业界的朋友也大惑不解。刘总说,没什么,就靠不断学习和总结。主要有四条:一靠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照和支持;二靠朋友及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三靠不断学习和摸索。四以诚信为本。
  别看刘总家大业大,但仍然注意自己的品格操守。说来也许不相信,刘总是个“三不”企业家: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赌博。几年之前,他回乡探家,乡亲们看他开的旧车子,穿的百姓衣,个子长得单薄,还以为他“抽大烟”(吸毒)。后来才证实它不但远离毒品,连烟也戒了。
  刘总深有体会地说:“生活要向低的看齐,贡献要向高的学习,生活不要与高的相比,要与过去比。现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赚了大钱的人数不胜数,自己不算老几。”刘总宁肯自己省一点,也要想办法回报乡里乡亲。为了建设家乡爱国主义基地,他一下子就捐资12万元,塑造了兴宁鼎鼎有名的革命烈士刘光夏的纪念铜像。为了改变家乡的交通环境,他捐资10万元,开了一条乡村大道。为了改善家乡的医疗条件,他捐资10万元,给下堡镇捐建了诊室。刘总想得周到,为了回报乡亲,回报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诊室落成之时,无论如何要以父亲“刘秒清诊室”命名。自己则低调做人。


弘扬客家精神  发展企业文化



  刘炳尧老总生在客家山村,长在客家地区,又在惠州等客家地区创办实业。他对“勤劳、开拓、拼搏、务实”的客家精神深有体会。惠州能发展到今天的“石化数码年代”,除了党的改革政策之外,跟客家的精神有密切的关系。客家民系可称为“东方的吉卜赛”,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孕育了“勇敢开拓”的客家精神。刘炳尧由一个放牛娃变成今天家大业大的企业家,,也是靠“勇敢开拓”、“团结务实”的客家精神。
  刘总每天上午8点钟准时上班,不是在办公室办理业务,就是往各个工地或工厂车间跑。为了支持数码工业园大项目,他承接了三栋厂房和三条马路的建设。每天再忙,也要挤出时间看报纸看电视。刘总算得上是个“电视迷”,每天晚上6点开始看电视新闻,从香港台到广东南方台。从中央台看到惠州台。作为一个企业老总,他不但注意加强自身的学习,还有责任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如今是知识爆炸时代,信息非常重要。这是企业长胜不衰的必修课。
  作为惠州市客家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惠州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的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刘炳尧老总十分关注客家文化的各种活动。2003年10月29日,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自费组团,代表惠州客家文化研究会专程奔赴郑州市,出席世界客属第18届恳亲大会,积极与海内外的客家社团交往,结交了不少优秀的客家人物。
  嘉宇实业有限公司,是惠州市政建设、房地产业和园林工程的生力军。员工中有不少来自客家乡村,刘总说,要搞好企业文化,就要上好客家文化这一课。工余时间要让员工学习客家文化历史,讲客家故事,唱客家山歌。他还准备给员工每人送一份《客家缘》,让大家从中弘扬客家精神,做与时俱进的产业工人。
  命里缺“土”的刘炳尧、,在惠州这片土地上要写大文章。

更新日期: 2011/8/30     浏览次数: 1570
字体:[小] [中] [大]
上一篇文章:东江工农红军副总指挥郭瘦真
下一篇文章:为成功者喝彩

Copyright © 2024 惠州客家.all rights reserved IE6.0,DPI:1024×768
本站第 7306365 位访客(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