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热心于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叶伟生
□ 黄柏能
叶伟生同志出生在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秋长镇是“北伐名将,抗日英雄”叶挺将军的故乡。这里青山环抱,绿树成荫,苍松翠柏,大道宽广,灵山秀水,人杰地灵。中外记者、文人学者、学生干部、旅游观光者蜂拥而至,流连忘返,接爱叶挺将军精神的熏陶和启迪。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世世代代的客家儿女,继承先烈遗志,群情激昂,携手创建小康社会。
叶伟生同志于1999年退休回乡,被家乡父老兄弟那种团结奋进、热气腾腾,在“红色教育基地”上,建设具有秋长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所感动,再也忍不住只领国家工资,过着养老清闲的生活。他在思索着,秋长的过去是块荒芜人烟、荆棘丛生、野兽出没之地。他们的祖先从外地迁徙过来,披荆斩棘,开辟这块处女地,建设新的家园,此后不断的繁衍发展,形成了多姓氏的客家群体。千百年来形成了客家精神,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宗庙文化、华侨文化和特有的红色文化。由于这些文化,影响和培育着子孙后代,形成了客家人特性、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等。而这些文化,有些尚未挖掘整理出来,甚至有逐渐消逝的可能,只因父老父亲苦于无文化,不能汇集整理成文传承后代,青年一代虽有文化,但不了解历史,有一定的难度。鉴于这些状况,叶伟生同志,自发地肩负起对秋长家乡历史文化的探讨、挖掘、研究、收集和整理的工作。
近10年来,他独自一人骑着破旧的摩托车或以步代车,爬山涉水,走遍了秋长、淡水、新圩等地的山山水水,过村串户,采访了许多革命老前辈的百岁老人,亲身到现场,耳闻目睹,掌握第一手材料。用自备的相机拍下了上千张极有研究价值的民居建筑、设计、绘画、雕刻、装饰等实景实物,以及革命斗争的遗址的照片。这些照片来之不易,钻荆棘、爬大树、搭竹梯、爬墙过瓦,找寻角度,借助太阳光度等等条件才能拍摄成功。他还撰写了10多万字的秋长客家历史文化、革命斗争史迹、人文景观、民居民俗等文史资料。先后在《惠阳文史资料》刊登15篇文章;在《惠州日报》刊登了5篇关于秋长历史内容的文章;还为《惠州侨联》刊物撰写文章;为本会会刊《客家缘》第二期撰写秋长等地革命斗争史的文章3篇;为秋长镇政府呈报国务院建设部关于维护秋长古民居和开发“红色旅游区”的报告中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史实;《惠州日报》、《惠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驻惠州记者先后采访他,并刊登了他的事迹;2004——2005年惠州市博物馆聘请他为“客家文史”顾问,并参加了惠州市博物馆对惠州市地区的文史普查工作。
从2002年起,他又不遗余力地寻找明代尚书叶梦熊的古墓,几经周折,历经几年,上访下问,实地考察,2005年终于在草丛中确认了叶梦熊的古墓,并用十多天时间搬开覆盖在古墓上面及周围的泥土、杂草、让古墓重见天日。这为惠州市博物馆保留叶梦熊墓有误的照片作了重要的修正,也为惠州市政府开辟人文景观旅游区,增加景点。事后,老叶还想方设法寻找叶梦熊后代,召开现场会,成立重修叶梦熊墓筹备委员会。收集整理叶梦熊的史料以及呈报惠州市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工作,均由老叶负责。他还把自己家中珍藏的在“文革”期间被人遗弃破坏的清代举人、进士、司马等文武名人的牌匾,把它修整好,又无偿地奉献给秋长镇政府。
最近,老叶又编写了10多万字的《客家风华秋长史话》一书,由秋长镇政府与惠州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合编出版。
“老骥不减当年勇,不须扬鞭自奋蹄”。叶伟生同志在退休后的10多年间,没有闲过一天,主动自觉承担挖掘整理秋长客家历史文化的重任。自筹调查用费,不计报酬,淡薄名利,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弘扬客家文化、建设惠州文化大市的工作上。他的可贵精神令我们钦佩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