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 页  客家动态 客家研究 客家人物 客家风情 客家文苑 客家经济 客家县区 客家大观园 客家论坛 牵手客家 联系我们
 
客家会之窗
 
专题介绍
亮丽的风景线:惠州客家民俗风情摄影赛
弘扬客家精神:参观叶挺故居和崇林世居
缘定七夕:万人相亲大会
惠州市政协副主席谢仕强在惠州客家文化论…
济济一堂论客家:惠州市客家文化论坛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晚会主持词
编者的话
领导关怀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工作方案
当前位置:惠州客家 > 客家人物
客家人物
离休后的日子

  □陈飞



  1990年离休时,写了一首诗《离休定策》“身离其位不踟蹰,理想言行志趣殊;四定为朋书作伴,墨城翰海觅锱铢。”下面是我执行“决策”的几个侧面。
 
探索艺术真缔    丰富离休后生活
  10多年来,我先后参加了东江老年书画研究会(现为惠州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中原书画研究院、惠州市书法家协会,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广东省楹联学会、篆刻研究会、岭南诗社、惠州丰湖诗社等组织,学习、钻研诗、词、书、画、楹联、篆刻、摄影等。有些作品曾在全国性和省、市报刊上发表,并先后参加国际、国家等各级有关比赛,曾获得一等、精品、铜奖、创作等多次奖项。有些书画作品为国内外有关单位和个人收藏。2000年举办了个人书画展,并先后出版《遐思斋诗草》、《陈飞书画选》、《木石情》(摄影选集)。现在书写自传式的回忆录《灵眸》。
  为什么我想到投身艺术生活,这事得从头说起:对于书画,自我小学读书时起就爱好,临摹过书中的画和购买来的字贴。诗词则12岁读私塾时,从阅读《今古奇观》《三国演义》开始接触;楹联是1947年创作和书写时起,但那只是微生爱好而已。能说到真正学习、研究,则在离休之后开始。
  1990年初,出于自己所爱好和找寻离休后生活的立足点,正式参加了东江老年书画研究会。在学习书画中,发现原有钤章不能适应书画各种格式的需要,便从1990年5月起,寻师学习篆刻。后来又根据领导和书友的建议,开始学习古典诗词、楹联,为书法作品提供新的内容。2002年起,又学习摄影,除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外,还本着自己的情感和爱好,把两年多来从自然 界拍摄的具有人文、动物形象的木头、树根、自然石,遴选成集,名《木石情》,于2004年12月出版面世。
  为了以诗、书会友,藉以提高自己的临场适应能力,并能亲自体验文化市场的甜酸苦辣,1993年8月,我们汇聚了几个爱好诗书、且有一定技能的挚友,在惠州旅游景点一西湖,开办了《艺宝斋名人书画展销部》。不到两年,便得到了全国22个省、市、区55名书画家的关爱和支持,他们以优惠条件,不断地提供书画作品,使我们得以价廉、多样、质高、赢得了西湖的书画市场,一时声名鹊起,信誉日益提高。
  经5年多的实践,除获得一些经济补助外,在诗、书、画的水平,也因此得到不断的提高,为后来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前后,有3位同志出版了各自的诗书画作品集,均获得好评。
 
开展教学相长    发挥余热作奉献
  自1959年参与部队文化教育以来,先后在78年惠州市委党校、80年医药系统职工教育中,担任领导和教员。2002年起,又先后被聘任惠州市老年大学书法教师。几年来我主要担任隶书书法的教学任务。由于学校的关怀支持和广大学员的刻苦学习,班上的学员80%以上学习成效显著,有75%学员的作品,入选大学举办的2005年夏的书法画摄影展览,并在学校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我的教学体会。
  在此同时,还参与了老干部诗词学习班的两期教学,并担任格律诗词的授课。
  除课堂教学外,还有部分爱好者,要求给予诗词、篆刻学习上的帮助。计诗词学员3名、篆刻学员4名,均取得了一定成效。
以上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有关经历,也可说是贡献余热的一点行动罢了。
 
坚持适宜运动    保持生活高质量
  10多年来,频繁的活动使我体会到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是难以应付的。我今年已76岁了,总的说来,身体还算一般,心态还是比较好的。除药物调控外,主要取决于自觉进行相适应的运动和保持平常心态。
  近10年来,除练习书画(本身也是一种运动)外,始终坚持晨运。晨运中,注意活动身体腰、颈等部位,并坚持做武当操、太极拳,每天还坚持做一些家务。为此,还被一些朋友哂为“家庭主男”的“雅”号。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与人的相处中,保持健康平衡的心态,遇到事情莫动气,与朋友相处和交谈中,无妨多几分幽默,互相逗逗笑也未尝不可,达到老有所乐,苦中求乐。不要进行不必要的争论和攀比。为此,我曾为刚离位的友人拟过一联:树三乐、除双感、新朋常聚,书几行、笑一声、旧话休提。意即防止和去除刚退下来产生常见的失落感、孤独感,树立知足常乐、苦中求乐、自得其乐的心态;在新结识的朋友中开展多聚会和谈笑。如果爱好诗词书画的,无妨书几行或吟几句、笑一声。少谈旧事,甚至不提旧话,以保持平常心态。不是说,“笑一笑,十年少”吗?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在与朋友交谈中,我经常的口头禅是:“今天赚一天”(不说又过了一天);当人家问我:“今年高寿?”我常说:“不敢当,只38岁”(暗示是38“公”岁),还有时说:“40年前36”。这无非是博取一笑而已。
  以上就是我离休后生活的几个侧面,虽是平淡,但自我感觉还算比较充实,请不要见笑。
 
更新日期: 2011/8/30     浏览次数: 3339
字体:[小] [中] [大]
上一篇文章:东江工农红军副总指挥郭瘦真
下一篇文章:老骥伏枥致力客家文史研究

Copyright © 2024 惠州客家.all rights reserved IE6.0,DPI:1024×768
本站第 7296459 位访客(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