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 页  客家动态 客家研究 客家人物 客家风情 客家文苑 客家经济 客家县区 客家大观园 客家论坛 牵手客家 联系我们
 
客家会之窗
 
专题介绍
亮丽的风景线:惠州客家民俗风情摄影赛
弘扬客家精神:参观叶挺故居和崇林世居
缘定七夕:万人相亲大会
惠州市政协副主席谢仕强在惠州客家文化论…
济济一堂论客家:惠州市客家文化论坛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晚会主持词
编者的话
领导关怀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工作方案
当前位置:惠州客家 > 客家人物
客家人物
求真理刚强不屈为人民奋斗不止
   

——记东纵边纵惠州市老战士联谊会会长黄靖 

一个从战火硝烟中闯荡过来的老兵,和平年代却屡遭自己营垒的打压折腾,他一心向党,荣辱不惊,做自己该做的事,走自己该走的路。

平反昭雪后,他更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执着地坚持真理,调查研究吃透认准了的,勇于力排众议,坚持正确的决断,不管面对的是高官还是权威。

离休后,检查发现得了包括癌症等7种疾患。他依然处变不惊,泰然面对。却一心牵挂着老战士、老苏区。对于一个老兵来说,要牵头筹建革命纪念场馆,谈何容易!明知难度极大,他偏知难而上,毅然倡议谋划,四处奔走求助。几番周折,几番拼搏,在众多老兵和党政部门支持下,罗浮山麓、烟墩河畔,东江纵队纪念馆、边纵纪念公园相继落成。而他又马不停蹄,为文献纪录片《东江纵队》开镜摄制而四处奔忙。

蘸着汗水和心血,他在人生轨迹上写下了8个大字:“坚强不屈,奋斗不止”。他,就是黄靖同志。

黄靖同志生于1924年,河源黄村人。他本姓黄,因家境过继给舅为子叫刘继泉,后又因避敌特辑捕,改姓黄。1939年,14岁的他参加了抗日先锋队,任分队长,后任民兵指导员。194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东源县河东黄村地下党支部书记、总支书记、中心支部书记。1946年至1949年先后任粤赣边纵队四团一营一中队指导员、川南工委副书记、副队长,粤赣湘边司令部政治大队大队长。1950年起历任区委书记、县委委员、县委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兼县长等职。

 

泰山压顶    宠辱不惊

 

1956年,南粤大地政治生活中忽然冷风阵阵,反“地方主义”开始。黄靖万万没想到,一顶“地方主义”的帽子,正悬在自己的头顶。可是,材料报省,被退了回来,不批准。

1957年,一顶“右派分子”的帽子,又在黄靖的头顶盖,又是不批准。

1959年,一场称为反“右倾”主义的政治风暴席卷在全国,矛头直指中央领导人之一的彭德怀,却把黄靖也卷进政治漩涡。他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彭德怀的忠实追随者”。原因是他1954年受命代表地方,动员组织3万民工参与国防平潭飞机场的建设,在彭德怀手下工作,曾是彭总的得力助手。打击是十分沉重的,他被撤职、开除党籍,月工资降至32.5元,由15级降到23级,全家搬出县委大院,到惠阳合山门农场劳动。农场党委书记李遵羽是个明白人,不但热情周到安顿好他全家的生活和工作,而且毫不避嫌,动情地尊他为“我心目中的好书记”。场员们毫不见外,亲切如故,来自老部属、老百姓的慰藉,对于正当落难的他,是莫大的鼓舞。他坚信正义不会泯灭,真理终将回归。从而宠辱不惊,振作精神,投入了拯救农场经济的行动。在他建议、发动下,农场把冬种当作一造来抓,种了5000亩梅菜。谁知暖冬,梅菜旱花。那些整他的人到来一看,说这是“反革命的新动向”,又整他的材料。他顶住压力,说服场员让梅菜打荚结籽。终于收成4000斤种籽。卖得13万元,不但偿清农场债务,给场员发了工资,有了钱,场本部和下属的鸡场、猪场都恢复了生机,正常运转,那些整他的人只好缩手。随后,他走马灯似的被调到水运社、效区公社、机床附件厂、惠阳机械厂等单位,虽然没了党籍,他依然事事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出色地做好工作,多次受到表扬和奖励。1962年,县委组织部长找他,要他重新写申请入党,黄这个硬汉子严肃地说:“我早就是共产党员!”说得部长好尴尬。鲜人为知的是,由于他的落难,株连到他的子女。他有三男二女,成人后没有一个是国家干部或全民(国家)职工,也没有一个共产党员。他笑称这是“三无”。而第四的女儿和第五的男孩,因特牵连关爱不够,过早夭折了。

对于这一串的悲情,他深知是一定历史的阴差阳错,无怨无悔,始终一条心相信党,相信自己,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自爱,自信,自律,自励,这是他在二十年磨难中,不断吸取生活勇气和抗压能量的思想源泉。

 

坚持真理刚强坦荡

 

19799月,他终于得到平反,落实政策,恢复党籍,先后被任命为水电局副局长、局长、党委书记。可是,年华不再,两鬓如霜,“莫须有”的政治帽子如泰山压顶,足足戴了20年,人生能有几个20年!然而,20年的磨难,没有消磨掉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经过磨难,他党性更强,政治上更成熟了。他从自峰的经历中深切感悟到,要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首先务必实事求事,坚持真理,敢于同谬误抗争,即使个人要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

无私者无畏。在水利建设项目的决策过程中,他不唯书,不唯下,立足客观实际,调查研究吃透、认准了的,毅然力排众议,坚持正确的决断,不管面对的是上司还是权威。一次,他来到陆丰新坑水库工地,发现电站建成多年,大坝却未动工。原固在于大坝设计为土坝,而取土运距甚远,以致拖成“胡子工程”。黄靖在工地组织了几次地质勘查,进一步发现,坝基两头山体是岩石,唯有建石坝才能与岩石楔合,保证坝体的强度,这就是说,建土坝的原设计是错的。但那是省总工程师、省厅厅长签字核准了的。要否定上头拍板定压,推倒重来,不但难上难,而且有风险,因为要得罪上司权威,谁有这样的胆识勇气?黄靖偏有!他锲而不舍地一次次打报告。终于,厅长把黄靖及多位专家学者工程师请来,就建土坝还是建石坝这个悬案,开了专题研究会。建石坝的主张被接受了,但要拿出论证、方案,黄靖一一照办,几番周折,方案获得批准。沉睡中的“胡子工程”激活了。竣工之日,传来了国务院水利部的表扬,县委书记紧握黄靖双手说:“这个水库没有你建不成”。

河源赤竹径水库,是当年全省同期上马的四大水库之一,其它三家已竣工收益,只有赤竹径由于施工困难,毫无进度。县里打算停建下马,地区也已同意。黄靖带上工程师赶到赤竹径,发现工程下马损失更大,改用机械化施工不但可以完成工程,也无须增加投资,于是,他反复向地委书记汇报了自己的想法,给算了一笔笔细帐。地委书记带上一帮人马到赤竹径实地调查考证,认定黄靖是对的,跟黄靖说:“我算服了你了!”很快,工地上40台新购的“手扶仔”把工程进度推了上去,水库提速建成。

几年间,黄靖风尘仆仆,几乎走遍东江地区的山山水水,解决好“文革”期间耽误了的一个个工程,全区水利建设大为改观,上上下下无不赞誉。组织上破例特许他延后五年离休。这一特许,让他百感交集,他倍加珍惜这不同寻常的五年时光,照样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寄寓自己的心迹。

 

老当益壮奋斗不止

 

岁月留不住,终须离休矣。离休后,先后被任命为惠阳地区行署水电局巡视员、惠州市关工委副主任、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理事长、并连续四届(13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选为两纵老战士联谊会会长、东江文化东纵边纵历史研究会会长。离休,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转移阵地。

不料,由于长期的挫伤和劳累,检查发现,他得了癌症等七种疾患。他照样处变不惊,勇敢面对。却把心思放在老战友、老苏区上。在联谊会中,对于那些一道从硝烟弥漫中闯过来的老兵,不但关心他们政治思想,谁病了,谁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谁的冤案还未平反,不论过去认识与否,只要知道,帮得着,他就设法相助。有个姓谭的老兵得了结肠癌,大出血,病情很重,医院拒绝收治。黄靖知道后,赶到医院,说服院方,给办好住院手续,又多方探问,为老谭找到止血的验方,终于帮老谭捡回了一条老命。

黄靖一有空就往革命老区跑,老区架桥修路建校舍,圈猪放羊种青梅,有那个环节卡住了,黄靖闻讯就爬山涉水赶去设法排忧解难。一次,黄靖和司机几个人颠颠簸簸来到河源一个边远山乡,当地干部诙谐地介绍说,我们这里有三厂一队;铁厂、电厂、制衣厂和车队。走一圈看一看,原来是铁匠铺、车衣铺、一台24匹马力的柴油机、开大会才发电,还有一台跑运输的解放牌,连车厢都烂了。正说着,忽然倾盆大雨,山洪暴发,把山路桥梁都冲毁了。黄靖他们在那里黑灯瞎火地住了一宿,次日弃车走路,走了半天才到县城。回到地区,黄靖把情况向几个有关部六一一作了介绍,部门感动了,决定扶贫帮困,给建个小水电,专修一条输变线路。地委书记听了汇报,马上拍板,黄靖自告奋勇回到那个穷山沟组织施工。可是路通之日,黄靖他们那台旧吉普已锈迹斑斑,一堆烂铁,开不走了。

黄靖就是这样,记挂着老战士,记挂着老区,唯独忘却自己已83高龄,一身疾病。

2006年,在纪念东江纵队成立60周年之际坐落于罗浮山麓的东江纵队纪念馆、惠东安墩河畔的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相继落成,文献电视纪录片《东江纵队》也封镜开播。从此,东江纵队的光荣历史,有了系列具体直观的载体,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教材,将长期发挥载德育人的作用。这两个革命历史纪念馆和文献片的面世,归功于党政部门和老兵群体的支持,更倾注了时年已38岁的黄靖同志的汗水和心血。

黄靖同志任东纵过纵老战士联谊会会长13个年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老干局和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支持下,做了大量的工作,深得500多老战士的拥护和爱戴,他的脑子里一直在思量着一个问题:联谊会该为东纵作点什么,为后人留点什么?

随着艰苦岁月的远去,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异,看着老战士这个群体的日渐凋零,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催促着他。他也意识到,急待要有一个载体,使之重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壮烈场景,借以铭记历史,感念英烈,激励后人,把东纵、边纵的革命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就在这时,《南方日报》转来了美籍华人连文山的一封信。这位连老先生在信中表达了同样的想法期盼。重洋远隔,人同此心,这是鼓励,是鞭策。黄靖就此召开了多次联谊会理事会,并取得一致共识。随即向市委市政府打报告,同时跑省城,寻求两纵老首长的支持。然而,好事多磨,几番忙活之后,却迟迟未见回响。

2001年,两纵的老首长梁威林,郑群、余慧诸位来到惠州,向市委书记转达了两纵老战士的期盼,建议在罗浮山筹建东江纵队纪念亭。黄靖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向市委书记请示汇报,市委同意了,把筹建任务交给市两纵联谊会和黄靖。这年初冬,来自省内各市的85位两纵老战士联谊会会长和代表聚首惠州,共同作出筹建东江纵队纪念馆,选址罗浮山麓东纵司令部旧址的决定,并委托黄靖同志和两纵惠州市老战士联谊会向全省各市两纵联谊会发出建馆的倡议,发动散居省内外各地的两纵老战士解囊捐助,共襄义举。这个倡议,犹如当年的战斗号令,唤起老战士们的革命激情,立即行动起来。只是,他们多半囊中羞涩,尽心尽力,捐款总额达250万元。但建馆经费缺口仍很大。于是,黄靖邀同老促会会长罗志群、两纵博罗县联谊会会长叶文芳一起,一次次往广州、东莞、深圳,从福田到盐田,从龙岗到罗湖,一处处寻求经济支持;市财政也“该出手时就出手”。经过多方大力支持才填平了那个巨大的缺口,使工程得以竣工。在工程实施阶段,从定址、设计、施工,到展品征集和布展,事无巨细,黄靖莫不躬自过问参与,操尽了心,出尽了力。纪念馆落成揭幕,举行庆祝大会那天,秋高气爽,阳光灿烂,平日里随和低调,不苟言笑的黄靖,禁不住也笑容满面,神采飞扬。

多少年来,黄靖在革命老区进进出出,他为高潭红色苏维埃的纪念设施修复而欣慰,也为这纵诞生地的安墩留下不少遗憾而难过,当年边纵成立时的旧址——黄沙小学,现在全是危房;飞鹅嘴税站牺牲的7位烈士,长眠在荒草当中,连个坟碑都没有;边纵一支队在这一带战斗中牺牲的几十位战士,当年只能简单掩埋,由于水土流失,如今有的骸骨长期外露。这一切,伴随着当地群众发出“不要忘记革命先烈”的呼声,让每一颗良知未泯的心灵无不受到震憾冲击。

如今,东纵有了纪念馆,边纵又该有怎么样的纪念设施呢?又一桩心事不断在黄靖的脑海里翻腾。他多次召开联谊会理事会研究:该要建个什么样的纪念载体,是碑,是亭,还是园?东纵纪念馆刚刚向离休金本就有限的老战士们捐了钱,现在又要他们掏钱,说得过去吗?黄靖带着这些问题,去向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求教,又到惠东和安墩听取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经过多方协商酝酿,达成了兴建“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的共识。

筹资的办法也有了,一则还是要老战士们带个头,再出点钱,再则争取市、县财政的支持,三是发动当地干群义务劳动;还有就是先由施工单位垫资进场。就这样,纪念公园如期开工,赶在粤赣湘边纵队成立55周年纪念前竣工。20041021日,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礼。

也许是由于黄靖同志善于沟通协调,解决困难,因此困难总是找到他。纪念公园刚刚落成,又一个任务在等着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广电总局、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决定期筹拍大型文献电视片《东江纵队》。趁部分老战士还健在,当下拍摄这样一部文献纪录片,是对东纵革命历史文化的抢救,意义重大,功德无量。

可是,正因为当年惠州是东纵的策源地,如今纪录片又在惠州拍摄,筹集资金的重担便落在惠州市身上。黄靖一边协助党史部门做好拍摄可的后勤保障工作,为摄制组提供大量史料,并向市委汇报拍摄的进展情况和碰到的问题;一边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支持拍摄工作。正是在他的努力动员下,市金华悦老总刘金华垫借了100万元作为该片的启动资金(已还清),使摄制组得以如期开镜。七月流火,正当摄氏39度高温酷暑,黄靖又赶到广州找东纵老首长梁威林、郑群和原市委领忸肖志恒,汇报请示有关拍片的问题,他风风火火,当天又赶回惠州。这天,惠州正当暴发一次大雨洪水,黄靖家门前大道水深过膝,硬是涉水赶到拍摄现场。

文献片《东江纵队》终于拍摄完成,填补了华南抗日战争题材文献片的一个空白,在中央13个部委专家评审中,一次通过,并得到高度评价。2005112日,在惠州举行了首映式,黄靖同志带病在大会上作了精采的发言。不料,也许他太激动了,他的主动脉肿瘤急性发作,话刚讲完,就支持不住。同志们火急把他送到医院抢救,才转危为安。

回首征途,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一路上,阵阵暴风骤雨,重重艰难险阻。黄靖同志在不断抗争中一程程走过来。他与拿枪的敌人抗争,与政治生活中的舛谬乖戾抗争,与工作中困难阻力抗争,如今,还得与一身的瘤疾抗争。他心里想着党,想着人民。是党和人民,给了他不断抗争的勇气和力量。

 

(东纵边纵惠州市老战士联谊会)

                                              2006年6月24

 

更新日期: 2011/8/30     浏览次数: 3590
字体:[小] [中] [大]
上一篇文章:东江工农红军副总指挥郭瘦真
下一篇文章:廖仲恺纪念馆纪念广场

Copyright © 2024 惠州客家.all rights reserved IE6.0,DPI:1024×768
本站第 7296421 位访客(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