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 页  客家动态 客家研究 客家人物 客家风情 客家文苑 客家经济 客家县区 客家大观园 客家论坛 牵手客家 联系我们
 
客家会之窗
 
专题介绍
亮丽的风景线:惠州客家民俗风情摄影赛
弘扬客家精神:参观叶挺故居和崇林世居
缘定七夕:万人相亲大会
惠州市政协副主席谢仕强在惠州客家文化论…
济济一堂论客家:惠州市客家文化论坛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晚会主持词
编者的话
领导关怀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工作方案
当前位置:惠州客家 > 客家研究
客家研究
大埔魂与汉剧魂永远相连
□范梅英
 
  汉剧一大埔人文化的结晶标志,是大埔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剧成了大埔人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的话题。
  当你翻开《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你就会发现,汉剧前辈艺人入志的,大埔人占了半壁河山。如汉剧名教师李祝三、杨汉曾、张来明、肖雪梅,汉乐名师罗九香、范思湘、饶淑枢,汉剧评论家钱热储等。正是这些老一辈汉剧艺术家将汉剧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培养出众多的汉剧艺术人才,使大埔成为广东汉剧的“戏窝子”。

  解放后,汉剧得到长足发展,闽粤两省绝大部分客家县市都成立了汉剧团。众多的艺员中,哪一个团里没有大埔人?广东汉剧院人才众多,群星璀璨,像黄粦传、黄桂珠、罗恒报、范思湘、范开盛、罗纯生、刘少林……这些闪烁着耀眼光芒的汉剧表演艺术家,也都出自大埔。
 
  我出身于汉剧世家,父亲范思湘不但是汉剧权威乐师,还擅长演红净,是广东汉剧院的著名演员。红净这个行当,在中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是独一无二的,其声腔真假嗓音结合,异常优美动听,父亲唱来甜美、清亮,他主演的《送京娘》(饰赵匡胤)、《二进宫》(饰徐延昭)、《盘貂》(饰关云长)等传统剧目,成了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当年进京汇报演出时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还被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赞之为“岭南奇音”。我的哥哥范开盛专工老生,唱声苍郁沉稳、韵味悠长,是广东汉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还在他年青之时饰演《齐王求将》中的老田婴就已搬上了银。我从牙学语之时起,就接受汉剧艺术的熏陶,不但因有家传家教,还因为家父的汉乐造诣深厚,同辈艺界朋友,与他如兄如弟,同气相求,从小把我视为子侄,把教我、逗我唱曲及做科,尤如逗玩耍。我记得当年黄粦传叔叔就常让我骑在他的肩上(坐水太子)到野地里去玩耍,还一路引我唱戏文呢。后来,我进了福建龙岩戏校,在汉剧老师的把教指点下,唱做别具新意,他们看后,也高兴得不得了。就这样,我循着先辈的足迹,在汉剧的舞台上走过了我最宝贵的前半生。当然,追根溯源,还是因为我生长在大埔这块神奇的沃土上,那无处不在,数不清的业余剧团以及剧组、乐社,至今弦歌相续,绵延不衰,一有新声,趋之若骛:政界、商界甚至军界,竞相支持,是大埔人打造了汉剧,还是汉剧打造了大埔?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惠阳的汉剧运动,虽没有大埔那样长盛和厚实根基,但确有其风风火火的时候。以1978年在惠州上演《秦香莲》为例,在人民会场连演47场,场场爆满,到各地巡回演出,亦是座无虚席。我饰演秦香莲这一角色也到处受到观众的好评和关爱,发生过多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汉剧,是惠阳东汉父老喜爱的。在演出团体之中,亦有不少大埔子弟在担纲。
  现在,惠州的汉剧团已经没有了,但在节假日的群众文艺舞台上,汉调还在荡人心魄。一些娃娃更循声而至,找昔日的汉剧乐师传授弦歌。当旅惠大埔乡亲相聚的时候,汉声汉韵又油然兴发了。
  经济上的竞争,从深层次说,是文化的竞争,社会上的联系,从长远上讲,是文化的联系。大埔人与汉剧同在,汉剧魂与大埔魂永远相连。
更新日期: 2011/8/16     浏览次数: 3364
字体:[小] [中] [大]
上一篇文章:我学唱客家山歌的体会
下一篇文章:东江客家山歌流传与拓展初探

Copyright © 2024 惠州客家.all rights reserved IE6.0,DPI:1024×768
本站第 7296534 位访客(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