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 页  客家动态 客家研究 客家人物 客家风情 客家文苑 客家经济 客家县区 客家大观园 客家论坛 牵手客家 联系我们
 
客家会之窗
 
专题介绍
亮丽的风景线:惠州客家民俗风情摄影赛
弘扬客家精神:参观叶挺故居和崇林世居
缘定七夕:万人相亲大会
惠州市政协副主席谢仕强在惠州客家文化论…
济济一堂论客家:惠州市客家文化论坛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晚会主持词
编者的话
领导关怀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工作方案
当前位置:惠州客家 > 客家研究
客家研究
惠州客家源流与特色初探
李立德
 
  摘要:惠州是广东客家主要聚居地之一。惠州客家的形成与发展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渊源密切相关。惠州客家立足传统、博采众长,融合提升,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
  一、惠州客家地理环境
  惠州位于广东东南部,珠三角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港澳、北与河源、梅州接壤。1989年前,曾辖河源、东莞、汕尾等12个县(市);今辖惠城区、惠阳区、龙门县、博罗县和惠东县,并设大亚湾、仲恺两个******开发区。
  惠州离“客家人大本营”(赣南、闽西、粤东交界地区)最近。发源于江西寻乌、安远之间的东江及其支流西枝江等贯串惠州全境,在古、近代以水路交通为主的情况下,惠州具备了客家当时大规模南迁所必须的便利的先决条件。
  惠州既有罗浮山、象头山、莲花山等高山峻岭,又有广阔的丘陵谷地和沿海滩凃。全市山地面积达71.34万公顷,占珠江三角洲山地总面积的40%。尤其是,惠州享有别的民系尚未占据的出海口—大亚湾,海岸线长达133.7公里,大小海岛140多个,岛岭总面积19.08平方公里。优良海区面积相当于全市耕地面积的63%。这对客家民系来说实在是一块得天独厚的热土。
加之,惠州历来是东江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对“客家大本营”更有吸引力。
所有这些,都使客家民系在“大本营”形成之后把惠州作为继续南迁的****之地。
  二、惠州客家历史渊源
  史载,惠州地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时属南越之地。土著居民主要是百越族的一支:南越人,还有畲族和瑶族。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百越,置南海郡,派赵佗任龙川县令,辖地就包括惠州地域。赵佗曾从陕西迁来一批犯人与土著杂居,并从中原迁来15000名女子与驻军士卒成婚,落地生根,成为“最初的客家人”。
  由于僻居岭南,被封建王朝历来视之为“南蛮之帮”。故秦汉时,惠州就成为犯人、战俘流放之地;唐宋时更是贬官谪臣之所;历代屯兵军士及其家属大部分留下当地;特别是战乱、灾荒,迫使中原汉族一批又一批,一年复一年地南迁到惠州地域。惠阳区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围屋“南阳世居”,就是从福建迁徙到秋长的叶氏祖先于南宋末年建成的。
  客家较大规模地迁到惠州地域,则约在明朝中叶以后。当时赣南、闽西尤其是粤东嘉应州的客家人由于人稠地狭,不得不向西南迁徙,首先迁到与其起源地邻近的河源、陆河、惠州一带,刚到时与原住居民发生冲突,后经官方调停,让这批“客民”留住下来。这批客家人大部分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
  清朝初期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反清势力,实行海禁、迁界,沿海居民被迫内迁,村庄损坏,田园荒芜。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始解禁复界,鼓励内陆人士前往沿海地区开垦,凡登记为客籍者均有津贴。粤东、赣南、闽西的客家人响应号召,牵动整村或全族,沿着东江水路,从大山走向大海,迁徙到归善(现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新安(现深圳)、东莞等地,人多势众,自成社区。
  南迁路线可以惠阳区316个姓氏中人口最多的三姓族谱为例。黄姓祖先自河南省潢川,经辗转至福建省邵武、宁化、长亭,后抵广东兴宁,至明末迁至惠阳陈江、永湖等地;张氏祖先自河南省清河郡,经福建宁化、武坪、上杭、永定,再至广东大埔、五华,直至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迁到惠阳沙田、新圩一带;李姓祖先自河南鹿邑,经德州(商丘),至江西石城,再迁至福建上杭、宁化,后至广东梅县、五华、南雄,直至明末迁至惠阳良井、三栋、永湖等地。
  乃至现代,又因新丰江、枫树坝、青溪、三峡等大型水库移民安置,军队转业复员,学校毕业分配、干部组织调动;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市客家英才纷至沓来,惠州成了他们的第二个故乡;客家人越来越多,客家文化逐渐成为惠州文化的主体。
  三、惠州客家聚居范围
  惠州客家分布范围大致可划为两大片:一是山区、半山区。如龙门县的南昆山、密溪、平陵、龙江、永汉、麻榨、地派等地;博罗县东部的石坝、麻陂、杨村、公庄、柏圹、平安、响水、湖镇、横河、长宁、福田、罗扬、龙溪、龙华等地;惠东县的高潭、马山、宝口、新奄、安墩、白盆珠、松杭、石圹、多祝、增光、平山、大岭下、梁化等地;惠城区的大岚、芦州、芦岚、矮陂、横沥、马安、三栋、陈江、惠环、沥林等地;惠阳区的山区、半山区乡村亦有分布。
  二是沿海片。如惠阳区的澳头、霞涌、西区、沙田、淡水、永湖、良井、平潭、秋长、镇隆、新圩等地;惠东县的白花、平山、巽寮、稔山、平海、吉隆等地,共计有40多万的沿海客家人,占当地居民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他们不仅擅长唱山歌,而且擅长唱海歌,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远远超过山区客家地区。
  四、惠州客家文化特色
  惠州客家文化既有“大客家”的共性,又有地域的特色。由于惠州东部与广府系即广府人居地接壤,西部与闽海系即潮人居地毗邻,客家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广府、潮人以及海外文化的影响。但惠州客家人能立足传统,博采众长,融合贯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
  客家语音独具一格。惠州客家话因年长月久地受到邻近方言尤其是粤方言的影响,语音与梅州客家话比,声母较多,韵母较少,带介音的韵母更少,尚有梅州话没有的元音“oe”构成的鼻韵母和入声韵母。
  客家美食颇具盛名。惠州美食三件宝:东江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惠州梅菜主要产地是1995年被国家评为“中国梅菜之乡”的惠城区矮陂土桥村。而今惠州有30多个乡镇种梅菜。2003年,全市种梅菜达5.5万亩,经粗加工产品总产量达85万吨,销售总收入达11507万元,创汇590多万美元。惠州客家美食尚有淡水酥丸、西溪竹笋、罗浮山百草油等。
  客家围屋工艺独特。惠州客家围屋既融合了梅州、韶关地区堂横屋、围龙屋和四角楼的特点,又吸收广府、福佬和东南亚民居的建筑布局及其艺术风格,更切合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形成独特美妙的风采。如惠阳区秋长是粤东地区客家围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地方。面积只有145平方公里的地方竟有各式围屋200多幢,其中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的约有80多幢,有35幢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叶挺故居被评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客家山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惠州客家山歌虽源于梅州,但因受广府、潮人歌谣的影响,曲调虽无梅州山歌那么圆润,却显得高亢、豪放。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对客家山歌的搜集整理和改编工作进展快,斩获丰。新编客家山歌相继问世,代表作是“客家妹子爱唱歌”、“东江号子”等。这类山歌在吸纳原生态山歌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尚的流行音乐元素,深受各种听众群体的欢迎。2008年秋,作为《惠州文丛》之一,出版了《东江客家山歌》专辑。惠州客家民间艺术团多次接受国家文化部下达的任务或应邀到美国、英国、马来西亚、韩国、台港澳等国家或地区表演客家歌舞,深受好评,载誉而归。以国家一级演员黄红英、“东江歌王”古东权和侯粤春、巫淑琳为代表的惠州客家演员在六省客家山歌比赛中荣获金奖或银奖,央视《民歌·世界》栏目多次录制和播放他们演唱的《东江客家山歌专辑》。
  客家地方戏汉剧影响深远。成立于1963年的惠阳地区汉剧团是惠州第一个国办文化团体。该团1978年在惠州人民会场演出汉剧《秦香莲》,连续演出43天,共47场,场场满座,观众达5.4万人次,打破了惠州有史以来最高演出记录。该团还多次到河源、连平、和平、龙川等10多县区演出,深受群众欢迎,被誉为东江人民群众喜见乐闻的“乡戏”。
  客家文化传播悠久广泛。惠州历史上曾办七间书院,最早的是张留书院,建于南宋绍圣年间;最后开办的是观澜书院,建于清乾隆八年;最著名的是丰湖书院,曾封为清朝奉政大夫的徐旭曾就曾掌教丰湖书院,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五月,在该院发表专论《丰湖杂记》,第一次为客家人正名,这是有关客家问题的最早论述,对客家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乃至现代,惠州历来重视地情人文调查和地方志编纂,相继出版了《惠州市惠城地情500问》、《惠州乡镇》和各县(区)地方志;2004年出版的《惠州志·艺文卷》收录了唐代至1887年的由824位学者所撰的人文社科作品4132篇(部、首、条);2008年,《惠州市志》正式出版;市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近几年连续编印了四本《客家缘》和《惠州客家》(会刊);这些典籍为进一步挖掘和提升惠州客家文化提供了翔实丰富的资料。
  五、惠州客家属性定位
  惠州虽是客家、广府、潮人三种语言交汇区域,但以讲客家方言的占居民总人口的大多数;惠州虽是客、粤、潮和海外等多元文化共存,但以客家文化为主体。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与“客家大本营”不同,惠州客家地区毗邻港澳、深圳、东莞、广州,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人才云集,加上大亚湾丰富的土地和海洋资源,有利于与海外进行交流,发展文化经济条件较优越。惠州客家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吸收新思维,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使惠州地域呈现了宽容开放的氛围和态势,形成了崇文厚德、包容四海、奋发进取的客家文化特质。君不见,多少叱咤风云、永留青史的杰出人物和震古烁今、光照千秋的历史事件就出现在惠州客家地区;“民国英杰”廖仲凯、邓演达、叶挺就出生、成长在这片热土;孙中山指挥的两次东征就在这里打响;名扬海内外的东江纵队就在这里组建;********个区级苏维政府就在誉为“东江红都”的高潭这个纯客家镇创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敢在大陆内地兴办********家“三来一补”工厂的港商,就是故乡在惠阳良井的客家人杨钊……。惠州客家的奉献有口皆碑,永垂史册。
  总而言之,惠州客家文化正是在继承、发扬客家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吸纳和融会广府、潮人和海外等多元文化的精华,加以熔铸而形成的一种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邹永祥主编:《惠州市惠城区地情500问》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惠州市惠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惠州志·艺文卷》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
3、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惠州市志》中华书局2008年3月版
4、广东省惠州地方志办公室编:《惠州乡镇》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5、惠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惠阳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惠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惠东县志》中华书局2003年版
7、博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博罗县志》中华书局2001年版
8、龙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龙门县志》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更新日期: 2011/8/15     浏览次数: 3308
字体:[小] [中] [大]
上一篇文章:我学唱客家山歌的体会
下一篇文章:应对历史的挑战:客家文明从『耕山』到『开海』

Copyright © 2024 惠州客家.all rights reserved IE6.0,DPI:1024×768
本站第 7306450 位访客(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