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 页  客家动态 客家研究 客家人物 客家风情 客家文苑 客家经济 客家县区 客家大观园 客家论坛 牵手客家 联系我们
 
客家会之窗
 
专题介绍
亮丽的风景线:惠州客家民俗风情摄影赛
弘扬客家精神:参观叶挺故居和崇林世居
缘定七夕:万人相亲大会
惠州市政协副主席谢仕强在惠州客家文化论…
济济一堂论客家:惠州市客家文化论坛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晚会主持词
编者的话
领导关怀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工作方案
当前位置:惠州客家 > 客家研究
客家研究
客家传统艺术之光与日月同在
——惠州市客家艺术表演团体拓展初探
□李熹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原惠阳地区自1963年恢复建制以来,地(市)级客家艺术表演团体主要有4个:一是惠阳地区汉剧团(1965至1984年);二是惠州市歌舞剧团(前身是惠阳地区歌舞团和实验剧团,出国演出以惠州客家民间艺术团为品牌);三是群众业余团体惠州群星客家艺术团(自2004年成立至今);四是惠阳地区杂技团(已撤销)。这4个客家艺术表演团体人才迭出,精品频现,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笔者非业内人士,仅从一个市民愿望出发,反映群众文化需求,探讨本土文化资源优势,冀盼更多的客家文化特色精品问世,以促进惠州文化、经济的发展。
惠州第一个国办艺术团——惠阳地区汉剧团
  汉剧是广东客家家喻户晓的主要地方剧种,素有“南国牡丹”之称,与粤剧、潮剧并列为广东三大剧种。原惠阳地区自1963年恢复建制以后,活跃在韶关地区的粤北汉剧团划转为惠阳地区汉剧团,成为本区第一个国办艺术表演团体。
  该团艺员达80多人,可谓人才济济,表演行当备全,能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圆满地完成了全区12个县(市)上山下乡的演出任务,深受人民群众的好评。如1978年,该团在惠州人民会场(即今花都影剧院)演出汉剧《秦香莲》,连续演出13天,共47场,观众达54000多人次,打破了惠州有史以来最高的演出纪录。据统计,该团从1963年至1984年5月的近19年,共创作上演41剧目,其中:古装剧17台,现代戏21台。汉剧汉乐成为东江人民喜见乐闻的乡戏雅乐。
  可是,谁能预料到,盛演二十年,深受民众欢迎的惠阳地区汉剧团却在1984年的一天,被撤销了,该团艺员、乐师几乎全部转厅,各奔东西了。
  毕业以弘扬客家传统艺术为己任的艺员们“壮志未酬誓不休”,仍然克服种种困难,成立了惠州市汉剧汉乐研究会,每逢双休日,黄金周就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叙旧、排练和研讨。如2004年,该会承办了市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客家缘”文艺晚会节目,汉乐队娴熟地演奏了“采莲花”、“翠子登潭”等6首汉乐,名旦范梅英登台演唱了汉剧《秦香莲》、《百里奚认妻》等名剧名段,以其典雅含蓄的艺术特色,使近500名观众如痴如醉。1997年5月,该会萃集了会员们用心血、泪珠书写的回忆录和论文,编印了《汉剧东江二十年》一书。时任市委副书记汤聘辉看了样书后,十分感动,欣然为该样书题词:“传统艺术之光与日月同在”。
市歌舞剧团出国演出的品牌——惠州客家民间艺术团
  惠州市歌舞剧团是由原市实验剧团和市歌舞团在2003年合并重组的惠州市目前唯一的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编、导、演、舞美等人才,拥有现代化的舞台灯光,音响设备,拥有黄红英、古东权、乐飞林等歌唱家、音乐家和戏剧家加盟的艺术造诣较高的演艺队伍。该团曾创作演出了大型歌剧《鸣凤》、轻音乐剧《情系蓝瞳》、大型话剧《警钟》应邀赴京演出,获得了中央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赞扬。话剧《警钟》、《村官》均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市歌舞团有如此显著的发展和造就,离不开惠阳地区歌舞团(1969年创建)和实验剧团(1984年成立)所奠定的坚实基础。想当年,地区歌舞团编导的歌剧《柯山红日》在广州盛演不衰;歌舞剧《牛郎织女》在惠州人民会场连演28场,场场爆满;由该团组建的广东岭南轻音乐团首开地区出省巡演的先河,饮誉中南五省……
  “青出于蓝胜于蓝”。近几年来,该团曾多次接受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下达的出国演出的任务,应邀赴香港、澳门、台湾、美国、马来西亚、韩国、英国等地区和国家交流或访问演出。如:
  2002年5月下旬至6月下旬,该团由原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刘耀辉任团长,以中国广东(惠州)客家民间艺术团的名义赴马来西亚,参加第一届马六甲国际民间艺术节暨第三届森美兰国际民间艺术节。此行28人,共演出23场,节目以反映东江流域客家风土人情的山歌、舞蹈节目为主,深受马来西亚观众好评。
  2003年5月27日至6月14日,该团又奉命以中国广东(惠州)客家民间艺术团的名义,由时任副市长的徐志达率领赴韩国演出,先后参加世界杯前夕的庆祝活动及国际CIOFF第八届亚大地区民间艺术节的开幕式、闭幕式等演出活动,共演28场,观众达5万多人次,深受韩国观众好评。
  2005年,该团一行25人,又以客家民间艺术团名义,应邀赴英国参加林肯水滨节和里昴格廉国际音乐节,与来自世界各地26个国家和地区艺术家一起,展示风格各异的艺术表演。该团共演出4场,观众达8万人,受到我国驻英领事馆文化参赞、艺术节组委会和英国观众的好评。
  上述可见,市歌舞剧团无论是奉命或应邀,凡出国演出,都必须以惠州客家民间艺术团的名义,而且演出的节目也必须反映东江客家民间民俗文化为品牌。据该团出国演出实况拍摄的MTV碟表明,能得到观众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的,是黄红英演唱的《客家妹子爱唱歌》和古东权演唱的《客家颂》之类的节目。
  实践出真知。外国观众并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样,只喜欢艺术以工代殿堂的高雅音乐,而更青睐独具一格,异彩纷呈的民间民俗节目表演。海外华人,尤其是客属华人最响往、最钟爱的是客家山歌,客家民俗舞蹈。市客家民间艺术团正是以精湛的演绎展示了东江客家文化的特色和风采,因而受外国观众和海外华人赞扬。
  惠州是客家,广府、潮人三种方言交汇区域,但毕竟以讲客家方言的占居民总人口的大多数。惠州虽是客、粤、潮等多种文化共共,但以客家文化为主体。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高瞻远瞩,多次要我市客家民间艺术团代表国家出国演出。市客家民间艺术团不辱使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为祖国争了光,为惠州添了彩,实在令人感喟:“本地姜”不辣是假的,关键在于别把“本地姜”搞错了;“墙内开花墙外红”是真的,问题症结是墙内为何不先红起来。
鲜艳的客家民间艺术之花——市群星客家艺术团
  惠州市群星客家艺术团是经市文化主管部门批准,于2004年春组建、成立的业余群众文化艺术团体,由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古东权组建并兼任团长。建团宗旨是传承东江传统客家文化,弘扬客家民间艺术,为惠州建设文化大市作出贡献。
  该团人员结构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业余性。无论是编导、声乐、舞蹈、戏剧、伴奏等艺员都是业余的。多半来自市直或惠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和学校教师。所在单位和住地较分散,一般利用双休日或晚上进行排练或演出;二是客籍性。艺员基本上是客家人或会讲客家话的新客家;均能一个心眼、一样肝胆地为打造东江客家文化品牌献计出力。三是专业基础性。不少艺员是毕业于大专院校的艺术人才,还有从市、县(区)文化艺术部门退休或调离的专业工作人员,文化底蕴和艺术功底较为深厚。
  该团成立不过三年时间,却已在着力挖掘和提升东江客家文化资源上下了不少功夫,创作演出了《客家妹子爱唱歌》、《东江号子》、《山歌唱出客家情》等大批富有东江客家民间民俗特色的节目,在省内外各种大赛中屡获大奖。如2004年6月,参加在东莞市清溪镇举行的“粤赣闽桂客家山歌邀请赛”,以自己创作的《中华盛开文明花》(丘金贝词、张金发曲)(表演唱)、《家乡有条风雨桥》(女声独唱)和客家童谣《月光光》分别荣获金奖、银获和铜奖,表演铜奖;同年3月,该团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黄红英演唱会,表演了根据原生态客家山歌改编,融入流行音乐因素的客家歌曲大合唱,艺惊四座,被省市新闻传媒誉为“中国客家山歌第一团”。2007年3月,该团一行13人应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世界》栏目之邀,赴京录制了23首东江客家山歌专辑和东江客家专题访谈。央视导演陈立民连说:“相当好,这么有特色,真是料想不到。”央视《民歌世界》栏目遂分4集播放,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7年6月6日,该团又以《好山好水好惠州》客家山歌表演唱上了央视《激情广场》栏目,为推介惠州,创建文明城市作了贡献。
  该团成果丰硕,但仍本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创劲,不断攀登客家音乐艺术的高峰。今年七月以来,组织了60个艺员紧锣密鼓地排练本团创作的东江客家山歌大合唱《东江号子》(丘金贝词、张金发曲)和《遥远的小渔村》等节目,参加省举办的百歌颂华歌咏大赛,8月25日在珠海初赛,以东江客家原唱歌曲的特色,深受专家领导好评,获得总决赛参赛资格;并于10月28日,在广州总决赛中荣获铜奖艺员范大海以一曲《大江南》荣获金奖。该团还在11月1日赴东莞市凤岗镇参加六省优秀客家山歌曲艺邀请赛,荣获1金、2银、1铜奖。
  市群星客家艺术团的崛起,引起了海内外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来电、来函邀请该团赴国外演出。近年来,该团先后接待了美国华商总会妇女访华团和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客家访华团,深受嘉宾的赞扬。
  但是,由于该团是尚无编制的业作艺术表演团体,仅凭一万元拨款起家,缺乏基本演出的设和器材(如服装、灯光、音响、音乐制作等)。经费的匮乏严重制约着该团的发展。市里有什么重大演出活动,该团仅凭艺员们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愉快接受和圆满完成。长此下去,该团委实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财政拨款和社会贤达赞助,也会难以维继。我们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土给予各方面的支持,使这枝客家文化艺术之花在东江之滨和惠州西湖畔灿烂夺目,长盛不衰!
 
主要参考文献
1、   惠州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惠州年鉴》2002、2003、2005专辑,中华书局出自版。
2、   惠州市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客家缘》2006年版。
3、   惠州市歌舞剧团、惠州市客家民间艺术团画册。
更新日期: 2011/8/15     浏览次数: 1704
字体:[小] [中] [大]
上一篇文章:我学唱客家山歌的体会
下一篇文章:看那唱的山歌

Copyright © 2024 惠州客家.all rights reserved IE6.0,DPI:1024×768
本站第 7306501 位访客(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