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 页  客家动态 客家研究 客家人物 客家风情 客家文苑 客家经济 客家县区 客家大观园 客家论坛 牵手客家 联系我们
 
客家会之窗
 
专题介绍
亮丽的风景线:惠州客家民俗风情摄影赛
弘扬客家精神:参观叶挺故居和崇林世居
缘定七夕:万人相亲大会
惠州市政协副主席谢仕强在惠州客家文化论…
济济一堂论客家:惠州市客家文化论坛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晚会主持词
编者的话
领导关怀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工作方案
当前位置:惠州客家 > 客家大观园
客家大观园
我的百岁父亲

□吴澜针

 

  转眼就是父亲的百岁大寿了。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总是谈论如何给父亲祝寿。而此时,浮现在我脑海中的却是父亲坎坷艰苦、无私奉献、乐观豁达的一生。
  父亲1908年出生于粤东平远县东石乡的一个华侨之家,今年刚好百岁。因自幼丧父,由我的祖母和家族中的长辈抚养长大。1934年他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著名的桥梁专家,曾任同济大学校长的李国豪是我父亲的同窗好友),从此为了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南征北战,历尽了艰险、磨难。
  早在读大学的时候,我父亲就支持并同情革命。他订阅了进步杂志《新青年》、并与《红都女皇》的作者周仲丽等人曾为地下党送情报。毕业后,头两年他在江浙从事水利工程建设;抗日战争暴发后,在大后方,他碾转于四川、云南、贵州、缅甸等地,参与滇缅公路、泸州飞机场等军用工程建设。当时条件非常艰险,常常遭受日机的狂轰滥炸,不少同事被夺去了生命,他却数次死里逃生。那时,条件非常恶劣,公路被炸得坑坑洼洼,当时汽车是烧木炭的,马力不足,在被炸坏的崎岖山路上行驶时翻车是常有的事。有一次父亲坐的车翻进了大山沟,同车的人大都死了,他却又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抗战胜利后,父亲东进参加湘桂铁路建设。1949年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时,父亲欣喜若狂,他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不再受外国人的凌辱了!”此后,父亲更加发愤工作,哪儿艰苦就到哪里去,常常请战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开拓新的铁路线。
  1950年,朝鲜战争暴发,接着抗美援朝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当时,前线需要40岁以下的铁路工程师。那时,他都已42岁了,上有老母,下有七个幼小的儿女,为了保家卫国他毅然地将赡养老母、哺育儿女的重担托付给了柔弱的妻子,这是何等感人的精神啊!这时,难忘的一幕又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是该年的冬天,一个下午,一辆吉普车把我们全家老少接去,一路上我们高兴地唱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军歌,小车驶进了一个红旗招展的露天大会场。会场上人头涌动,当时我一眼就看见父亲戴大红花,面带微笑与其他同上前线的叔叔端坐在主席台上。会议在此起彼落的口号声中,在豪言壮语的激励声中进行着……。欢送会结束后,爸爸就要走了,他来到我们中间,逐个摸着我们的头,嘱咐我们要努力学习,要听妈妈的教育。妈妈怀中抱着才2岁的小弟弟,和父亲道别时,他们都没有流泪,有的只是互相鼓励和安慰。而幼小的我们却不知父亲此去的凶险和不测,还是一股劲地为父亲感到光荣、骄傲,心里美滋滋的。一别就是三年,直到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后父亲才回国。我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回来的那天是一个冬天。我听说父亲凯旋归来就小跑着高兴地往家赶。一进家门,看见身穿皮大衣胸褂军功章的父亲和母亲、弟妹们围在厅里的火炉旁,爸爸消瘦了许多,但凹下去的双眼仍炯炯有神。当爸爸听到儿女久违的呼唤时,他流泪了,这泪滴在我们心中。英雄的柔肠,深沉的父爱,令我们永远难忘!父亲告诉我们,他在朝鲜主要是从事地形测量,开辟新的运输线、抢修铁路等工程,以确保运往前线的物资畅通,这任务的艰巨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常年作业在野外,屡屡受到敌机的狂轰滥炸及机枪的扫射。许多同志牺牲了,父亲却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一次次躲过了死神。
  父亲回国以后,被安排在北京铁道兵团总部。他刚脱下志愿军服,又穿上了解放军服。从此,父亲随军为祖国建设南下北上,几乎走遍全国。他曾南下至海南,北上至内蒙古;又东到黑龙江,西到云贵高原,只要是开辟新铁路线的地方,都留下父亲的足迹。
  为此,父梯状在退休以后,在客厅的显眼地方挂了一幅全国地图,他在上面画满了迂回曲折的红线。我常见他驻足凝视地图并喃喃自语:“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只可惜没有到过新疆、西藏。”没有参加这两条通往边疆大动脉的建设,成了父亲唯一的遗憾。
  啊!父亲,您踏踏实实地历尽艰辛走过了人生的万里长征,这条路布满了荆棘,也洒满了阳光,我们为您骄傲!
但就这样一个忠于祖国,曾为祖国革命出生入死并为祖国建设流尽血汗的知识分子,在文化革命中也难逃“劫难”。文革时,父亲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进牛棚、游大街、接连批斗、下放劳动。最后,年近六旬被下放当了一名“巡道工”,从此,他冬天冒着刺骨的寒风,夏天顶着炎炎的烈日,瘦弱的父亲身躯佝偻着,拖着沉重的双腿艰难地走在自己参与设计与建设的铁路线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亏工人朋友的暗中保护,才使父亲幸免于难。
   
  艰难困苦铸就坚强意志,锻炼了强健体魄。“文革”结束后,我父亲复职了。复职后,父亲的工作热情不减当年,一直工作到65岁才退休。闲不住的父亲退休后一直担任技术顾问并经常协助居委会工作。现在,父亲不但长寿而且身体健康:他鹤发红颜、耳聪目明、声音宏亮、牙齿坚固、思维敏捷;而且还经常关心国家大事、社会变革、家乡发展。他每天必读报纸,当他看到《南方日报》和《梅州日报》先后刊登,高度评价远在平远老家的祖屋“蕙楼”的文章后,意识到历经80多年沦桑的祖屋是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完美结合体,极具研究和鉴赏价值,必须永久妥善保留下来。于是,多次与子侄、儿女商量,最后决定把祖屋“蕙楼”(占地3500M2、3层、6个天井、32间廊厅,近60间房,有80多年建筑史),无偿地奉献给当地政府,希望能得到政府更好的修缮、保护、开发利用、造福后代子孙(去年已办理了交接手续)。无私、乐观的心态,强健的身体,使父亲获得了“健康老人”的金牌。他把金牌一直挂在客厅显目位置并引以为豪!
  为此,凡见过父亲的人都说他的身体比实际年龄起码要年轻20多岁,并常常有人议论说:老爷子这么健康长寿,是因为他长期保养得好。父亲听了回答说:“不,在那个年代,我们哪里谈得上保养”?当时提倡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越是艰苦越光荣的精神。”我还记得老父亲在99岁生日宴会上说的一席话,我想这便是他健康长寿的秘笈吧!“无私奉献,乐观豁达,经常锻炼。”
  父亲一生坚守的信念是“无私奉献,知足常乐,遇事不惊,泰然处之,勇敢面对,逢凶化吉。”他非常注意锻炼身体和注意卫生且生活很有规律。90岁前,他坚持小跑晨运,并常独自一人步行去探望子女和亲朋好友或乘公交车到公园去游玩。现在他每天散步5次以上,刷牙3次,脚底按摩1-2次,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更使人惊叹的是:他曾于97岁高龄时先后二次去澳洲探望小儿子一家,在国外与小儿子一家共享天伦之乐,又更使人难以置信的是在2001年第二次去欧洲时他竟是一人独身前往。当时因陪他去的妹妹临登机时才发现忘了带她的护照。于是大家都苦劝父亲第二天与妹妹一起走,但父亲不同意,说:“我先去吧,没问题的,不就是在机上睡一觉醒来就到了吗?”没办法,我们只好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送他上机。最后,在机上服务员的悉心关照下,父亲果然在第二天平安,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
  父亲长寿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专一的爱情,和一群上进的儿女,这幸福之家的甘露滋润着父母的心田,使他们的生命之树常青。
  父亲15岁迎娶了13岁的母亲。此后,他一直在外求学。当年父亲英俊潇洒,又是富家子弟,身边不乏追求者。但他始终不为所动,心中只有家中的糟糠之妻。大学毕业后,即把母亲接到身边,从此不离不弃,相互搀扶着走过了81个春秋直到母亲94岁高龄离世。
  现丰,父亲对生命仍充满着信心,他说:“我还要活20年”!这是何等的信念和勇气啊!我被父亲艰苦卓越的一生和对生活,工作,生命的无比热爱深深地感动着,我热爱我的父亲,赞美我的父亲,永远地默默祝福我的父亲:
  敬爱的父亲啊,您是一座蕴藏着丰富宝藏的山。您是一本书写着讲不完故事的书。您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的奶。您是一颗参天大树啊!永远为我们遮风避雨。

我深情地祝福您
     ——亲爱的父亲,
             愿您: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更新日期: 2011/8/15     浏览次数: 1270
字体:[小] [中] [大]
上一篇文章:湘 与 将 军 府 老 丞 相 对 对 子
下一篇文章:孙中山先生与对联

Copyright © 2024 惠州客家.all rights reserved IE6.0,DPI:1024×768
本站第 7307074 位访客(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