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 页  客家动态 客家研究 客家人物 客家风情 客家文苑 客家经济 客家县区 客家大观园 客家论坛 牵手客家 联系我们
 
客家会之窗
 
专题介绍
亮丽的风景线:惠州客家民俗风情摄影赛
弘扬客家精神:参观叶挺故居和崇林世居
缘定七夕:万人相亲大会
惠州市政协副主席谢仕强在惠州客家文化论…
济济一堂论客家:惠州市客家文化论坛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晚会主持词
编者的话
领导关怀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工作方案
当前位置:惠州客家 > 客家大观园
客家大观园
客家风俗之地方神
  客家民间对于一些特殊的神灵格外重视,形成独特的地方神明。下面兹介绍几个客家地区影响至深的俗神俗佛信仰。
     1. 三山国王
     三山国王通常被认为是客家始奉和客家地区独有的“守护神”,尤其在台湾更为普遍。陈运栋的《客家人》说:“三山国王,为客家人移民的守护神”。 刘还月先生认为:“三山国王自古以来便是粤东民众信奉的守护神。客家人渡海来台时,大都有也带着三山国王的香火共同渡海而来,并在每一个初拓成的地方建庙奉祀。…” 此外,还有“凡粤东客家来台者,悉奉(三山国王)香火”的说法。 在大陆客家地区,虽然没有台湾客家民间信仰中三山国王专属客家的意识那样强烈,但认为三山国王是客家神灵的大有人在。在揭西县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年三山国王神像出外巡游回河婆,渡河时摆渡的船夫不让神像上船,说‘三山国王是客家神,不能上我的船’!当时神灵显灵,以一片竹叶化作大船载着三山神像及游神队伍平安渡河。故事以受排斥的语境表达了三山国王是客家神的观念。可见认为三山国王是客家神灵的大有人在。但不少人对此持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如台湾的邱彦贵先生在《三山国王是台湾客属的特有信仰?》一文中有细致的分辨和论说,认为它并非为客家人所专有的神灵 。事实上,情况如何呢?三山国王的传说,发生在粤东的潮州、惠州、梅州交界处的三座名山——巾山、明山、独山。有关三山国王的资料,宋以前只留下唐代名将陈元光的《祀潮州三山神题壁》及韩愈所祭的石界神。其他文字和实物无存。现在可知的是宋代在揭西县河婆镇玉峰东麓修建的三山祖庙(今已改建),因河婆镇在历史上隶属广东潮州府揭阳县霖田都,故三山祖庙又称“霖田祖庙”。又因它是当时当地同类庙宇****的庙宇,故又称“大庙”。庙中祀奉三山国王,其他地方有称为“贶庙”或“公王庙”。
     相传,三山国王本为隋代连、乔、赵三人,因救圣驾有功而封王,镇守巾山、明山、独山,随着三山国王信仰的传播,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其传说不断丰富和发展。拜祭的仪式也各不相同。
如在梅县附城泮坑山腰上有一座庙宇,祀奉着骑老虎的三山国王,国王的后面是三位夫人的神像。传说,久居潮州的梅县泮坑外村人熊氏,某夜梦见一位大将军左持帅位,右执宝剑,童颜白发,神采奕奕,自称是助政肃宁国王,受命王上,镇守梅州,庇佑百姓。熊氏惊喜异常,梦醒回想日前在潮州贶庙进香。庙中巾山国王与梦中所见相同。于是,一面派人回泮坑建造庙宇,一面请雕刻神像的师傅仿明贶庙三山国王神像,精雕细刻,贴上真金,运回梅州,安奉在泮坑新建的庙宇。梅县人称这些神像为“泮坑公王”。传说熊氏从此人丁兴旺,大展鸿图。
     有关三山国王脸谱的传说。三位王爷神像,脸谱颜色各不相同:大王爷白脸,二王爷红脸,三王爷黑脸。揭西河婆镇流传:“大王爷教书,二王爷杀猪,三王爷烧炭,烧到面乌乌!”另一种说法是:“大王爷脸白是文人,是有文化智慧之神,二王爷脸红,富于正义,是敢于战胜邪恶之神,三王爷脸黑,性格刚直,是不怕艰险的勇武之神。”大埔枫朗的传说是:白脸为教书先生,红脸为铁匠,黑脸为农夫。还有按阴阳五行来解释:大王爷为巾山之神,巾山位于庙前东南角,东南乙辰两个位置属金,金属白,所以大王爷脸白。二王爷为明山之神,坐南属火,所以脸红。三王爷为独山之神,坐北属水,所以脸黑。有的三山国王是以胡须为区分,如丰顺县留隍镇溪北村三山国王为三座穿着文官官服的神像,他们端坐在神坛上,威严而不恐怖。三座神像的形状与真人差不多,而且其衣着、仪态和恣式均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胡须。三个神像都有着很长而且很漂亮的胡须,其中坐在正中的神像为乌胡须,左边的为红胡须,右边的为白胡须。
     三山国王寿诞和祀奉仪式,各地不相同。揭西以三人显化之日——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为寿诞,大埔以农历五月初四、初五两天,梅县以农历九月初十,等等。对三山国王的祀奉,一般在农历正月,家家户户到三山国王庙进香,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不少地区有抬三山国王出游的习俗。如解放前,丰顺县留隍的许姓每年正月十五这天,敲锣打鼓来到三山国王庙请老爷出游。但出游的不是三山国王的神像,而是他的童身。童身出游时不穿衣服,只穿一条很薄的裤子。他赤身光脚地坐在钉船上,不仅毫无痛感,脸上还嘻嘻地笑。童身手上还拿着一只满是锋利铁钉的圆球,在手上耍来耍去。出游的具体时间一般是在晚上7点半左右,出游队伍的最前面以鸟铳开道,随后是几个大灯笼,上面写着“三山国王”等字样,再后面就是坐在钉船上的童身老爷,最后是潮州大锣鼓,佐以噼哩啪啦的鞭炮声。人们簇拥或尾随着童身周围和后面。三山国王游到许家祠堂时,场面最热闹,这时大锣鼓、鞭炮声震耳欲聋,童身便在钉船上跳来跳去,还手拿着钉球使劲敲打自己的胸部、背部等部位。人们叫得越响,童身用的力就越大。由于许姓是溪北的第一大姓,所以其三山国王出游时可到其他姓的地盘去,几乎游遍整个溪北,待回到三山国王庙时,天已经快亮了。回到神庙后,要“吃灯酒”、演潮州剧和从潮州请来的“纸影”。“三山国王”出游期间还要举行“打醮”活动。打醮一般要三天三夜,时间是在正月十三、十四、十五或者说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揭西县河婆镇习惯在正月抬神像出游,请王爷巡视民情和享受人间烟火。大埔枫朗,每年五月初四日将三山国王请下山来,供奉在族姓的祠堂里,供上祭品和香烛,鼓乐齐鸣,让村民们拜祭和瞻仰。初五午时,抬出三尊神像游村一周,然后抬上村溪的龙船,直至下游才上岸送神驾回宫。在三山国王游龙船的同时,由一位老者唱龙船歌:“打起锣鼓锵咚锵,国王起驾出游乡,三位国王成龙主,游乡达境压灾害。”
     三山国王是客家人特有的信仰。它的管辖范围最广,是客家地区****的公王。随着客家人的播迁,在我国台湾省和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都有三山国王庙。仅台湾就有145座,台湾的客家人常常将三山国王庙看成是当地有客家人开垦的标志,目前,在台湾,随着人口的流动,有些地方因客家人他迁,原有的三山国王庙里的神像被请出支去,换成刘、关、张的神像。当地的三山国王庙就改为三仙国王庙了。
     2. 石固大王
     石固大王是由厉鬼升格的神明,在客家地区有不少庙宇。石固大王又称石固公王或石古大王,宋修《临汀志》记:“助威盘瑞二王庙在长汀县南驻扎寨。长老相传,汉末人以身御敌,死节城下,时有显应,众创庙宇号‘石固’。一日,庙前小涧涨溢,忽有神像乘流而至,自立于石固之左,众异之,号‘石猛大王’。后以息火功封左王为‘石猛助威’,右王为‘石猛盘瑞’,宋朝元丰年间创今庙。”清代康熙《武平县志》记:“石固庙,在县南二里小隆兴。”
     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记:福建武平县梁野山下的大绩村,每年春节期间要迎神请梁野山的古佛菩萨进村打醮。“大绩村没有寺庙,菩萨进村后被安放在徐家祠堂。祠堂规模很大,分为上、下堂,上堂两旁各有一个房间,下堂各有一个大厅。神坛供奉神明比较多,分为若干排。中间一排,居中的是古佛菩萨,居右的是开山祖师,居左的为五谷(神农)大帝。前排则供奉五尊形态各异的观音菩萨。再前排是用一块大红纸做的神牌,上书各地方神明,居中的是为水口寨福主公王、定水寨石固、石猛大王。”
  兴宁市兴城神光山下设有石古大王神坛,神坛设立时间,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写道:“神光西循蹬而入,石涧陡绝,隔溪一山作渴骥奔泉之势。县人以此筑祀石古神……九月九日赛会者万计。”兴城每年举行一次石古大王的出游,每十年打一次醮。兴宁神光山石古大王除能为本地区民众消灾息难外,还有“保外乡”之说。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地华侨回到家乡时,必先到石古大王坛前敬奉,还福、求保佑。 
     梅县水车镇小桑村村民对石古大王也十分崇信,有“泮坑公王保外乡、小桑公王保村庄”之说,在梅县久负盛名。石古大王崇信是小桑人规模****、人数最多、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除了公王节日及平时祭拜以外,还有规模盛大的公王出游活动,时间为农历四月三十日至五月初四。此外石古大王庙每3年一次小醮,7年一次大醮,请木偶戏、汉剧班等前来表演,短则1日1夜,长则3日3夜。 
此外,广东梅县丙村镇黄坑村石峡公王庙供有石固大王之神位。福建上杭县白砂大麻地村、官庄乡树人村等地也见有石固大王庙。
     3. 定光古佛和伏虎禅师
     客家地区民间旧有“三仙二佛”之说。《临汀志》载:“三仙二佛之名,于汀尚矣。仙事茫不可索,佛应日现著,邦人崇向,日严以亲,是不可不书”。二佛,即定光古佛和伏虎禅师的合称。
     定光古佛俗姓郑,俗名自严,福建泉州同安人。祖父在唐代曾任“四门斩砍使”,父任同安令。944年,自严11岁时恳求出家,依本郡建兴寺契缘法师席下;950年,自严17岁时游豫章(今江西南昌),过庐陵,契悟于西峰园净大师;964年,自严到汀州武平县,驻锡南安岩;1011年,汀守赵遂良延入郡斋;1015年正月六日申时,自严圆寂,春秋八十有二,僧腊六十有五。定光古佛在民间又有“见世佛”(即现世佛、活菩萨之意)之誉和定光古佛转世的传说。
     伏虎禅师,俗姓叶,法名惠宽,福建宁化县人。长得业于本郡开元寺,遍游四方,悟旨而返。945年,驻锡于汀,创庵名曰“普护”。962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圆寂。1070年,赐庵为“寿圣精舍”,其后多次赐封,累封至八字,称“威济灵应普惠妙显大师。”
     在民间传说里,定光古佛和伏虎禅师的主要事迹包括:
     祷雨救旱。《宁化县志》载:“历绍兴、乾道、淳熙,以救旱功,累封威济灵应普惠禅师”。可见,祷雨救旱是伏虎禅师的主要事迹。定光古佛也有“枯旱下雨”之功,如《临汀志》记:“熙宁八年,郡守许公尝表祷雨感应,诏赐号‘定应’”;又记:“咸秩(按:咸秩即郡守胡咸秩)闵雨,差吏入岩(按:指武平南安岩定光古佛驻锡处)祈祷,师以偈付来吏,甫至郡而雨作,岁乃大熟”。
     驯服野兽。据《临汀志》,定光古佛初到武平,见南安岩山势峭峻,怃然叹曰:“昔我如来犹芦穿于膝、鹊巢于顶,而后成道。今我亦愿委身此地,以度群品,若不然者,当使殒碎如徵尘”。其后,大蟒猛虎皆俯伏而去。又曾削木书偈,毙虎于路。伏虎禅师亦因汀州“州境山谷深窈,虎豺出没为害,师以解脱慈悲,力为之训饰柔服”而得“伏虎禅师”之号。李世熊《宁化县志》记: 
    州有白额虎为害,午后路绝行人。师入山为虎说法,虎俯伏若受律戒者。州人遂呼为伏虎禅师。时南唐保大三年也。活泉止水。长汀平原山有龟峰狮石之胜,众为创庵于此,名“普护”,伏虎禅师居之。庵侧一岭刺天,名“吊军岭”(又作“调军岭”),高峻无水,伏虎禅师于石上顿锡三下,泉涌如注,至今不竭。定光古佛亦有活泉之术。江西南康盘古山有井无水,定光古佛泛舟而往,至山观井无水,遂以杖三敲云:“快出!快出!”半夜有落泉溅崖之声,井水满溢。长汀州后庵有枯池,定光古佛应郡守之请,投偈池中而水溢。定光古佛并曾在大和县怀仁江、长汀县龙潭投偈止水,解除洪患。 
   治河护航。相传,定光古佛曾使广东梅州溪流改道,又曾于汀江河道上施术尽除槎桩。《临汀志》记:定光古佛“经梅州黄杨峡,渴而谒水,人曰:‘微之’,师微笑,以杖遥指,溪流源涸,徙流于数里外,今号‘干溪’”;又记:“泛舟而往,江有槎桩害人船,师手抚之曰:‘去,去,莫为害!’当夕无雨,水暴涨,随流而逝”;又记:“祥符初有僧自南海郡来,告曰:‘今欲造砖塔,将求巨舰载砖瓦,惠州河源县沙洲有船插沙岸,无能取者,愿师方便’。师曰:‘此船已属阴府’。僧复致恳,师乃书偈与僧,僧持往船所,船应于拔”。赐嗣送子。据《临汀志》记载,武平南安庑院是定光古佛于大中祥符年间亲自创建的。长汀武平
     南安岩三百里,往来不便,元佑年间在长汀县东南三里另创南安庑院为郡人祈禳之所。绍兴年间,长汀郡守詹尚方有营葺长汀南安庑院之意,忽有乡民叶姓者到县衙来,说是曾梦见一个和尚携节扣门,告诉他:“郡守有意修葺南安庑院,如果你能施舍木料,将使你有子嗣。” 醒来告诉妻子,梦也应验了,所以前来施舍木材以为营葺之用。元代刘将孙《汀州路南安岩均庆禅寺修建记》记录了另一个定光古佛的故事;长汀郑姓农人求子,定光古佛托梦告诉他,明年将举一子,嘱预制一块木牌,佛将代为命名。农人依言而行,制木牌一块,四寸见方。果然,得了一子。定光古佛到来一看,叹息说:“为什么不做一块大的木牌呢?你的子孙将富有,但寿命不长。”农人要求改制,定光古佛说:“这出于你的本意,不可以改动了。”定光古佛为农人之子命名曰:“郑安”。清代无名氏《定光古佛来岩事迹》也记有定光古佛送子的故事:“宁化余者,求嗣立应。后夫妇抱子前来叩谢。距岩二十里,子忽毙。余夫妇敬心不改,把子暂寄荒野,仍亲到岩。致斋毕,视子坐食馒头,遂尽舍财产入寺。今其岭仍传‘寄子’云。”《闽杂记》还记录了“无子者”抢“佛子”的生动情节:“长汀县向有抢佛子之俗。每年正月初七日,定光寺僧以长竹二竿悬殊数十小牌于杪,书伏虎佛号,无子者群奉之而行,自辰至酉,咸以长钩钩之,一坠地纷然夺取,得者用鼓乐迎归供之,以为举子之兆。“
     避免战祸。《临汀志》伏虎禅师条下记:“绍定群盗犯城,多方保护,显大威力,师与定光古佛实相叶赞。”《宁化县志》载:“绍定间,石祭 寇犯郡城,守者每夜见二僧巡城勿懈,疑即师(指伏虎禅师)与定光也。”《定光古佛赤岩事迹》则记:“国朝顺治三年,大图章京率兵至百步铺,见二僧云:‘城即开,幸勿伤民!’明日,复从卧龙岭洒水。章京询悉,诣寺揭帐视之,知即定光与伏虎二佛也,命鼎新其宇。”
     此外,客家地区民间还有定光古佛与伏虎禅师“法力无边”的其他种种传说,如能变化天气、飞走京城等。

 

三山国王

 
三山国王庙

 

 
伏虎禅师

定光古佛

更新日期: 2011/8/12     浏览次数: 1810
字体:[小] [中] [大]
上一篇文章:湘 与 将 军 府 老 丞 相 对 对 子
下一篇文章:高尚情操堪为师表

Copyright © 2024 惠州客家.all rights reserved IE6.0,DPI:1024×768
本站第 7309121 位访客(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