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 页  客家动态 客家研究 客家人物 客家风情 客家文苑 客家经济 客家县区 客家大观园 客家论坛 牵手客家 联系我们
 
客家会之窗
 
专题介绍
亮丽的风景线:惠州客家民俗风情摄影赛
弘扬客家精神:参观叶挺故居和崇林世居
缘定七夕:万人相亲大会
惠州市政协副主席谢仕强在惠州客家文化论…
济济一堂论客家:惠州市客家文化论坛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晚会主持词
编者的话
领导关怀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工作方案
当前位置:惠州客家 > 客家大观园
客家大观园
高尚情操堪为师表

——记罗九香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罗岭   罗文忠   罗洁中

   值此,大埔广东汉乐和罗九香两次进京演出,扬名全国50周年之际,我们作为罗九香的亲属,有责任将罗九香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及鲜为人知的精神,献给喜爱和关心罗九香,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广东汉乐客家筝事业的后继发展的人们。

 一、公认的一代宗师


  罗九香(1902-1978),广东大埔县枫朗乡坎下村人。
  罗九香对广东汉乐客家筝乐的功绩,我们在《大埔广东汉乐与一代宗师罗九香》(载《京华埔人》2006年第2期)已详细介绍,这里只强调几个关键点。
  1956年,罗九香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音乐演出。在古筝观摩交流会上的古筝独奏,得到欧阳予倩、查阜西、杨荫浏等专家的高度评价。当年秋罗九香被选为中国音乐协会理事,他的地位和作用,获得国内权威和专业机构的肯定。

   2001年,华钧(瞎子阿炳)、刘天华和罗九香三位中国民族音乐大师的名字和辞条被辑入国际公认的具有最高学术权威的《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成为“世界级”的艺术家。据了解,迄今为止入录该辞典的华人只有五位,另两位是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和肖邦钢琴音乐国际大赛得主傅聪。
  2002年,罗九香被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定为“客家筝一代宗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在贺信中写道:“罗九香大师是我国筝界特别是客家筝乐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堪称一代宗师,予以认可。”
 
  罗九香能成为“客家筝一代宗师”,是由他的高尚道德情操和精湛的演奏技艺构建起来的,是由他众多事业有成的弟子烘托起来的;是世界权威典籍和国家有关权威机关认定的。
由于罗九香的成名和推动,新中国成立后,以客家筝为代表的大埔广东汉乐以空前规模推向全国,并迅速走向世界音乐殿堂。这是谁也淡化不了更抹杀不了的历史事实。

二、师恩长怀   永不忘报

  罗九香的启蒙恩师是小学时的校长,后来是同事的罗仙俦(1875-1923)。就是说罗仙俦把罗九香带入了音乐殿堂的大门。
罗九香向何育斋(1885-1943)学习古筝和汉乐先后达5年,他使罗九香的音乐天赋充分发挥,无论是筝艺还是音乐素养都大有长进。何育斋生前极为赞赏罗九香的音乐天赋,说罗九香和他有缘。罗九香于1956年在北京见到何育斋的孙子何松时说:“我们(指他和饶淑枢、饶从举三人)都是你祖父给拉直(客家方言,教导或教正的意思)的”。我们也曾多次听罗九香说起恩师教诲之恩,他把何育斋写给他的信件象珍贵文物一样地精心保存,可惜在文革中毁于一旦。基于师徒间深厚的情谊,何育斋的遗孀毫不犹豫地把何育斋的遗稿连同使用过的古筝,全交给罗九香保存。
  我们的家乡是革命老区,解放前夕,常受战乱骚扰,要半夜三更跑到山村去避难。罗九香把何育斋的遗稿看得比任何财物都重要,一再叮嘱儿子洁中,任何情况不能丢失他师父毕生心血的成果。父子同心,在纷乱的战争年代,确保了铮曲遗稿安然无恙。
  1957年罗九香再赴北京演出时,就把何育斋的筝谱遗稿《中州古调》、《汉皋旧谱》以及《词曲拾遗》、《小曲汇存》连同何育斋用过的古筝等如数交还给何松,令何松非常感动。如果罗九香稍有私心,将遗稿留下来加以整理,加上自己的名字,成为师徒俩的成果,也是合理合法的。但他选择的是如数交还。不贪占别人的成果,多么坦荡的心怀!
  罗九香不忘师恩的品格也传给了他的得意门生——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陈安华教授。在2002年,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筹备纪念罗九香诞辰100周年活动时,他说:“我常常记着老师给我的一切,我今生能如此,与老师的传授和教导分不开;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中华民族尊重师长、尊重优秀音乐传统的品格传给学生们,传给下一代。”

三、执着追求矢志不渝


  1925年,罗九香肩负长辈寄予的走仕途求官职,光宗耀祖的期望,到广州投靠肖干臣(曾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先后担任“省财政厅办事员”、“广州土地登记员”、“省禁烟局文书”等别人求之不得的“肥缺”。由于醉心于古筝汉乐的演奏活动,他先后放弃了上述职务,远离仕途,甘守清贫,被人误为“枉读书”、“不务正业”。
  文革期间,罗九香先后两次被遣送回乡,由于要求平反,曾作为全县右倾翻案风代表人物进行批判。据曾冒风险前往探访的李檀恩回忆:当身处困境的罗九香谈及古筝汉乐时,仍坚信广东汉乐客家古筝是国家的瑰宝,坚信自己一定会平反。还说平反后一定要把已分散的汉乐班学生重新集中起来等等,让他十分感动。
  只要环境许可,罗九香就坚持练琴、授琴。对学筝的族中后辈罗善良、罗曾优兄弟说:“你们要多和广州的安华、德栽联系,共同把古筝汉乐坚持下去,发扬光大。”

集诸家之长   精益求精


  罗九香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凭着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和聪慧的音乐天赋,在何育斋等前辈的指点下,刻苦钻研,集筝琴诸家所长,使自己的艺技、素养、品德都有长足进步,他的演奏具备了古朴典雅、韵味隽永的鲜明风格,成为岭南筝乐名家。
罗九香在枫朗日新学校接受的启蒙教育,为日后开启知识宝库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和思想基础。后来在潮州金山中学、上海复旦大学学习中养成了阅读古典名著的习惯,掌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值钱的家当除了古筝等乐器外,就是一箱箱的线装书籍。罗九香从阅读名著中,结合自己的长期实践,不仅学到为人处世的哲理,也学到了对环境、人物细致描绘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也使他具备了淡泊名利、为音乐执着追求的意志力。使他具有海纳百川、虚心求教的胸怀,集诸家精髓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技艺的创造力。
  罗九香成名之后,仍广交音乐文化界名流,在交流切磋中使技艺精益求精。
  罗九香对古琴艺术情有独钟,结识了古琴界的许多大师级乐友,使自己的演奏常揉和古琴的美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山琴况》精华为琴筝通用、艺术境界深邃高远的《琴况廿四则警句》,亲书说明其出处,并以他优美娴熟的行草书,用玉版纸抄录成几本极其珍贵的亲手抄本。上世纪30年代,罗九香在广州潮梅音乐社等音乐活动中,结识了已经成名的“话剧之父”欧阳予倩。欧阳予情给予鼓励和指点。1953年欧阳予倩率团出国访问途径广州时,得知罗九香仍流落乡间,当即建议广东省委统战部启用罗九香,使之于1954年走上专业化的道路。

四、浮沉中脱胎换骨
赴京津后大彻大悟


  1956年、1957年两次进京演奏,罗九香受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聆听他们的教诲,深受启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959年,独具慧眼的天津音乐学院领导们、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邀请罗九香赴天津任教。当深明大义的基层干部罗巡植接到邀请函后,立即对罗九香说:“你是国家需要的能人,你去天津,最好今晚连夜就走。”当晚罗九香离开家乡赶赴天津任教。
  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欣欣向荣,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教诲,农村基层干部的支持,天津音乐学院的信任,让罗九香开始醒悟,意识到自己钟爱的古筝汉乐是自娱自乐的工具,而是政府重视和人民需要的崇高事业。今天传到自己手中,就要把它传下去并发扬光大。要自觉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行列中去。从此罗九香脱胎换骨了。

心里装着人民


  正是心中有了人民,罗九香才有如下令人钦佩的举措。1957年把精心保存的何育斋的遗稿、遗物毫无保留地交还给何松,令何松十分感激和钦佩。
  1961年在第一届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上,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所有古筝曲谱贡献出来,使之成为高等音乐院校的古筝教材,令同行们十分赞赏。
  他和天津时的学生史兆元通信说“这(指古筝曲)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应该说人民的。”它经历了好几百年流传至今没有失传,说明人民喜欢它,它经得起考验。今天传到你我手中,咱们应该把它传下去。每个人能力各有不同,只要做了(指记谱、整理),总是好的。今日史兆元说这番话他终身难忘。史兆元确实不负恩师所嘱,后来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成为中国古筝界的栋梁,整理出版了不少筝曲谱,其中罗九香传谱《汉乐筝谱四十首》,于1985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不侵占别人的成果,把前人和自己的成果都看作是人民的,如此无私坦荡的胸怀,堪为师表。

五、无私授业   学生爱戴
有教无类


  在罗九香的一生中,前来求教的人很多,不管是什么人,总是乐于接纳。除天津、广州两音乐院校的学生外,还有小学教师,村内外年轻人及裁缝师傅等。上世纪30年代的乐友,后来成为广东音乐粤筝大师的刘天一,曾向罗九香请教过筝艺,罗九香从未以师父自居,而是以乐友之间的切磋处之,我们曾多次听他说,感谢刘天一多次在不同场合的推崇,让自己受益匪浅。
  特别要提到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艺术学院副教授林坚女士。据她回忆,1961年她从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广西工作,1962年慕名致信罗九香要求向他学习客家筝乐,素未谋面的罗九香欣然答应,并派学生到火车站接她。让她终生难忘。
  他教本村后辈罗曾良、罗曾优兄弟学筝,也教裁缝师父赖学元学筝(他至今还是枫朗乐龄俱乐部骨干乐手),还接纳从县城远道而来的青年蓝新德学筝。

倾囊相授    一丝不苟


  罗九香在高等音乐学府任教师,把自己毕业搜集、整理、提高后的古筝典谱、技巧、理论等系统地倾囊授给年青一代。他把客家筝的演奏要领归纳为“缓而不怠、紧而有序、古朴淡雅、重在写意”传给学生。
  他提倡“神”似,反对“形”似,只有“神”字上下功夫,才能体现出乐曲的情感和内涵。他常说:艺在于“手”,更在于“心”。他提倡学生多读古典文学和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筝曲的时代背景、创造愿意等,提升音乐修养。他强调读谱的重要性,只要把曲谱熟记在心里,脱口可唱,由情带声,就能逐步悟出“神韵”来。但又后对学生死记他的演奏谱,认为他体现不出音乐的感情,尤其是演奏者不同时段的心境、乐思。他强调古筝的艺术主要是左手而不是右手,他把年轻时学习的“太极”、“八卦”的运气规律运用在演奏上。
  罗九香在教学中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学生达不到要求决不罢休。据林坚回忆,有一次教她练筝到下午二时,早已错过了饭堂的开饭时间,师生俩只好煮蕃薯裹腹。不仅音乐学俯的学生陈安华、杨始德等有此体会,就是业余跟他学筝的罗曾良、罗曾优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也终生难忘。

希望寄托在年青一代


  罗九香虽以“太古元音遗韵”传人,“儒学乐派正统”自诩,但他的思想并不保守。他深知时代在进步,音乐也必然随之发展,并以此教导年青一代。
  罗九香深知广东汉乐客家筝的发展规律,寄望于年青一代。当他的学生有点滴进步都喜在心头。据史兆元回忆,有一次,他说老师今天弹了曲谱和昨天的不一样时,罗九香当即说:“我请你吃饭。”这极其平常的一句话,说出了他对学生有心得的喜悦,也说出了他对后一代的殷切期望。他鼓励来自大埔农村的原广州音专汉乐班的学生罗振武、李檀恩等,不要妄自菲薄,要树立信心,加倍努力,争取好成绩。这班学生不负所望,一年后成绩突飞猛进,在广州音专站稳了脚跟。他培养的传人都不负所望,后来都成为中国古筝界的精英和栋梁。如原中国音协古筝学会会长李婉芬(已故)、任古筝学会副会长的就有北京的史兆元,上海的何宝泉和潘妙兴,广州的陈安华等;任古筝学会理事的有天津的李洪安、广西的林坚、福建的陈茂锦、汕头的杨礼桐以及原广东省汉乐研究会会长罗德载、梅州的杨始元,何宝泉和陈安华等单独或合作出版的筝谱精选和音响作,都署有罗九香的名字。

六、何育斋和罗九香对广东汉乐客家
筝乐的贡献     不容贬低


  2006年6月8日,国务院把广东汉乐(大埔)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大埔人民实现“人文兴县”、打造“文化梅州”的战略性的文化资源。如能把这笔******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转化为大埔县的经济资源和商品资源,必将长期造福大埔人民。
  围绕这个问题,近期在大埔、北京先后举办过研讨会等活动,社会上亦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这是正常现象。真理愈辩愈明,通过辩论探索,找出一条能振兴广东汉乐(大埔)又能巩固大埔作为广东汉乐之乡的地位的切实可行的途径,正是大家所祈求的结果。
  但是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亦不容忽视。
  2005年,即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将罗九香定为“客家筝一代宗师”的第三年,该院一名副教授在《秦筝》杂志上注明以个人之名封某人为“客家筝派的一代宗师”。
  2006年9月,出版的《广东汉乐精选》。在该书的封面和彩色插页的照片安排上,将公认的大埔汉乐乐圣何育斋和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的照片安排在偏角的位置。在读书长达5000多字的前言中,没有一句谈及罗九香对客家筝乐传承发展的贡献。不提罗九香入录世界权威典籍和中国权威机关认可这二个关键点。而是颂扬其他人物。对该书精选的曲谱是早已正式出版并流传海内外的何育斋、罗九香及大埔县的汉乐工作者们整理、传谱的曲谱却不见将他们名字录入,他们在该书中都成了“无名氏”,但对某人的学术职称却进行不实吹棒。
  我们希望广东汉乐、客家筝乐要正本清源,沿着正确的道路更快更好地发展,多出人才,多出曲目,为广大人民服务。

  (作者简介:罗玲  广东省茂名学院退休教师;罗文忠  原广州市一商业局退休干部;罗洁中  广州奇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更新日期: 2011/8/12     浏览次数: 1279
字体:[小] [中] [大]
上一篇文章:湘 与 将 军 府 老 丞 相 对 对 子
下一篇文章:抗日烈火铸东纵

Copyright © 2024 惠州客家.all rights reserved IE6.0,DPI:1024×768
本站第 7309172 位访客(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