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 页  客家动态 客家研究 客家人物 客家风情 客家文苑 客家经济 客家县区 客家大观园 客家论坛 牵手客家 联系我们
 
客家会之窗
 
专题介绍
亮丽的风景线:惠州客家民俗风情摄影赛
弘扬客家精神:参观叶挺故居和崇林世居
缘定七夕:万人相亲大会
惠州市政协副主席谢仕强在惠州客家文化论…
济济一堂论客家:惠州市客家文化论坛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晚会主持词
编者的话
领导关怀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工作方案
当前位置:惠州客家 > 客家大观园
客家大观园
蕉岭客家人赴台初探

陈环香


  据《蕉岭乡亲入垦台湾概况》披露,蕉岭县藉的台湾同胞已达40多万人,他们大多数居住在台湾省的新竹、桃园、苗粟、屏东、云林、嘉义等县(市)。
  蕉岭客家人是在明末清初开始迁居台湾的。那时蕉岭县有部分客家人因避土匪、战乱、土脊民穷为谋生从福建偷偷入台。清康熙二十二年(1638年)“迁海复界”后开始大量移居,到清朝嘉庆年间,迁台的户数已达34姓480多户,约占蕉岭原有姓氏的73%。
  蕉岭客家人迁台之众,繁衍生息之快,为嘉应五属之冠。据《镇平县志》典礼•名宦记载:“魏燕超,正定举人,康熙六十年(1734)任县令……先是镇人以地窄人稠。多就食于台湾,而海防例严,苦无以度。燕超请示上官并移谘闽省,准镇人给照赴台湾耕作,每岁资人无算……”由于魏县令为民办了移民手续,使镇平县人民得以合法身份持照迁台湾开发,摆脱贫困生活。到清康熙六十五年(1739年)解禁入台,便大量举亲赴逢甲的曾祖仕俊公(十八世)携眷迁入台湾彰化,传至丘逢甲已是二十一世。1895年丘逢甲由台湾回祖籍镇平时,曾写下一首咏叹其家世之变迁诗。诗云:

  东迁四世过百载,故居乔木苍烟霏。

  高思乡汤祖迁入始于十一世祖民榜公,距今也有三百多年。汤氏初到苗粟现有汤氏宗祠,其堂联:

  高挂图书故里家山犹在眼;
  思偈祖德修谱记念溯天涯。

  联中嵌上家乡高思地名。而今汤姓在台人口已达五万多人。钟姓现今台湾高雄美渡徐溪乡建有两个祠堂,和老家的祠堂一样命名为“旗形公祠”、“龟形公祠”。
  迨至抗战到解放前夕,到台湾的大陆籍同胞约有2100多人,去台人员在大陆的亲属有1881户,7500多人。
蕉岭客家人迁台多为贫困所迫,谋生艰苦。据《石窟一微》卷三教养记载:“按镇邑(指镇平县)广袤仅百里,而山居其七,民之寄台为立锥之地者,良以本处无可种故也。”又云“邑地民稠故赴台湾耕佃者十之二、三赴吕宋、加吧者(即南洋群岛)十之一”。又见当时焦岭地脊民穷,所耕种粮食不足糊口,加上山地住宅不好,土匪多,民不聊生,只好向外发展,不是到台湾,就到南洋一带。去台湾由于交通不便,多是步行,再渡船而去。”由厦门海道七百里,澎湖水程七更(按一更为六十里,即四百二十里),澎湖至台湾的鹿耳门水程五更(约三百里)”台。当时,入台同胞生活极其艰难,家人极为惦念。邑廪生廖云飘有竹枝词,其词曰:

  五月台湾谷价昂,一车闻说十元强。
  澎湖风浪今应静,个个迎门待玉郎。
  黄昏从未掩柴关,明月刚看吐半山,
  弦索齐鸣檀板碎,开场先唱过台湾。
  最苦田功是妇功,陌西踏遍到阡东,
  早禾刚拾番禾插,又爱携镰筑早蓬。

  又据《粤东文海》第六十二卷载:

  “康熙初,内地流入台湾居住者,闽人谓之福佬,粤人谓之客家人。……客人者,镇平、镇三洲邑之人也”。

  清康熙年间,台湾贼寇多,康熙曾招兵“平乱”,镇平县多应征去台,开始繁衍。清同治乙丑四年(1865),太平军之乱由康王带余部10多万人来镇平。清军在镇平住下围剿,镇平人四散逃亡,纷纷往台湾和南洋避难,于是台胞骤增。据《蕉岭乡亲入台湾概况》中记载“据台湾户籍登记调查,清乾隆、嘉庆年间及以前东渡台湾姓氏,有丘、何、利、吴、汤、林等三十四姓,占蕉岭姓氏的百分之七十三”。据《唐山过台湾》一书记载:奉六十郎公为一世祖的蕉岭丘氏子孙,来台开基的最多。计有第十五世祖白泥湖的丘景岳等人开基于台北、新竹;第十六世祖希进公房的丘着奇、敬已等,开基云林县古坑乡;第十七世希质公立荣贤、丘皆秀等开基于苗粟县……。爱国志士丘“镇邑贫民往台为人作长工,往往至三、四十岁始归,归至家尚以青布裹头,望面知为台湾客也。往台湾者,例由本籍县官给照至泉州、厦门、海防同知验收,方准渡海,盘费过多,贫而不能措者,往往在潮州樟林径渡台……”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赴台路途艰难曲折,多数地方靠步行或搭民船到海防,然后转乘木帆船渡海,若途中遇上大风,随时有翻船落海,葬身鱼腹的危险。所以赴台者多是男子,到台后即为佃农当长工,然后挣钱逐步买房置地。
  蕉岭客家人赴台后,尽管离家三百多年,几经沧桑变故,离开祖地十几代,但他们对客家精神、祖宗祖地、语言和许多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都仍保持和沿续下来。从各姓氏的堂号和祭祖扫墓,乃至婚姻喜庆,丧事葬礼都和大陆祖地一往一俗,依然保持着客家人勤劳俭朴,勇敢顽强和富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

 

 

更新日期: 2011/8/12     浏览次数: 1473
字体:[小] [中] [大]
上一篇文章:湘 与 将 军 府 老 丞 相 对 对 子
下一篇文章:惠州籍华侨华人社团简介

Copyright © 2024 惠州客家.all rights reserved IE6.0,DPI:1024×768
本站第 7309187 位访客(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