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 页  客家动态 客家研究 客家人物 客家风情 客家文苑 客家经济 客家县区 客家大观园 客家论坛 牵手客家 联系我们
 
客家会之窗
 
专题介绍
亮丽的风景线:惠州客家民俗风情摄影赛
弘扬客家精神:参观叶挺故居和崇林世居
缘定七夕:万人相亲大会
惠州市政协副主席谢仕强在惠州客家文化论…
济济一堂论客家:惠州市客家文化论坛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晚会主持词
编者的话
领导关怀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工作方案
当前位置:惠州客家 > 客家县区
客家县区
大亚湾畔的客家重镇——秋长

□ 侯慧梅

  惠阳区秋长镇,是建国后由秋溪乡、长兴乡两地名各取头一个字而成。位于惠州市惠阳区中南部,北纬22°45',东经114°32'。总面积145平方公里。东与区府所在地淡水接壤,靠大亚湾、惠州港;南与深圳市龙岗区相连,毗邻香港;西与新圩镇相连;东北靠永湖及惠州机场。全镇现辖维布、高岭、新塘、西湖、白石、岭湖、茶园、周田、官山、双田、铁门扇、象岭、莲塘面等13个管理区和1个居民委员会,220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6万人,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重点卫星镇之一,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叶挺将军的故乡,也是著名的侨乡。
  秋长镇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全镇90%以上的人都讲客家话,属客家民系。根在中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而成的客家民系,在我国汉族中占重要地位,为秋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迁徙史



  秋长客家人居在这里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从一些姓氏族谱中可知,秋长客家人是古代北方汉民族为避战乱、天灾等原因从中原地区迁徙到南方来的。以秋新公路为界,南面的蒋田叶氏家族是南宋末年从客家大本营韶关南雄珠矶巷迁徙而来,方姓和李姓则于明朝从南雄珠矶巷迁徙而来;公路北面的铁门扇叶氏家族及其他几10个姓氏则是在明末清初从梅县、兴宁、五华等地迁徙而来。秋长镇客家人较大的规模的迁徙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南宋末年。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中原,徽宗退位,高宗南渡,中原汉民为避战乱,他们便从中原迁到福建仙游,再迁徙到南海县,再迁到东莞茶山,后又迁到韶关南雄珠矶巷,最后定居在秋长;
  第二次是明末清初。据秋长镇****姓氏叶氏的族谱记载:铁门扇叶氏家族是清康熙元年(1662年),从客家大本营之一兴宁县合水镇溪唇村迁徙而来。他们因有数百年平静的生活环境,人口迅速增长,粤闽赣边区造成人多地少的境况。发展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加上清兵南下,连年天灾人祸。一批批客家人耐不住穷困,再次离开粤东与粤北山区。其中一部分南下粤中及海滨地区,另部分折向湖南、四川、云南、贵州,还有一部分人则沿韩江经潮州、厦门出海至台湾及南洋各国。

建筑特点


  秋长镇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客家围屋。据统计,秋长现有围屋80多幢,较具规模有代表性的约有48八处。秋长的客家围屋,既保留了中原传统文化的高雅形式,传承着传统文化中严格讲究风水、龙势和坐向的民风民俗,又借鉴了南洋建筑中的碉楼风格,还因地制宜地结合了山区的地理特点,因此在建筑上独具一格,成为我国建筑上的一朵奇葩。客家围屋与北京合院、陕西的窖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界誉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围屋一般为马蹄形或方形的建筑型制,外围夯三合土的高墙,内以祠堂为核心,“三堂二横”的布局,前面是半月形的池塘和禾坪,后面是花头,四角设碉楼。围屋集防兽、防盗、防匪、防火、防震、通风、排污等功能于一体,是客家人的智慧结晶,也是客家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围屋具有以下特点:
  一、 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一般用随地可取的三合土(石灰、黄泥、沙)为主,加上糯米汁、糖等混合搅拌而成,可使建筑主体非常坚固。
  二、 讲究地形地势,依山而建  秋长客家人遵循老祖宗“住山不住坝”的传统,所以围屋均是顺着山势而建。围屋的中央部分紧靠山脚,后面马蹄形的“围”便建上了山坡。围屋都是屋顶前门低、后堂高,与整个山区的地形地势十分协调。
  三、 讲究风水  屋顶前门低,后堂高,从风水学来看,叫“递龙势”。屋前的池塘,可以养鱼,还可以防火。屋后种有“风水树”,可美化环境,有利于通风、排气,还起到固坡防险的作用。
  四、 布局科学合理  不管住哪一间房,都是前有天井,后有天窗,既开阳又通风,还便于排污。
  五、 设计具有攻击、防御功能  围屋碉堡式的外围,可起到防兽、防盗、防匪的作用,外围上的“枪眼”,还可攻击敌人,并起到瞭望作用。
  六、 具有神奇的回音效果  如黄竹沥石苟屋,位于铁门扇村,始建于公元1669年,后由州司马叶维新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扩建。石苟屋规模宏大,屋顶层层叠叠,加上精美的内部装饰,大小形状各异的院落,建筑空间宽阔。石苟屋最精彩之处还在于它具有回音效果越好。
  七、 讲究装饰艺术  较有钱的客家人,在建新层时很注重装饰,绘画、木雕、灰塑等满屋可见。如“吉隆坡王”叶亚来建的位于周田管理区的“碧滟楼”,大堂大厅雕梁画栋,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历史人物故事”、“山水花鸟虫鱼”等等,颜色上喜欢大红大绿。整座建筑气势宏伟、金碧辉煌。装饰风格上既保留着中原官宦大户的府第格式,又吸收了江南水乡的幽雅风韵,还借监了西洋的建筑型制,总之,是中西结合、南北贯通,形成了自己的特殊风格。

文化民俗


  秋长客家人尊师重教,传承和发扬客家先人崇文尚武、知书识礼的优秀传统。
  秋长镇的挺秀书院,位于象岭山麓,由沙坑叶氏家族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捐建,原名为“文字学舍”,乾隆五十年(1785年)扩建,并更名为“挺秀书院”。为叶氏子孙读书之用。叶氏族人专门划出“公偿田”来供书院开支,考取功名者,还可得到族人公偿的奖励。挺秀书院为惠州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另三座为丰湖书院、崇雅书院、铁湖书院,均为淡水名人、“铁笔御使”邓承修所办),几百年来为秋长培育了代代骄子,其中进士4人,翰林院侍郎3人,举人14人,秀才32人。武进士叶开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叶开弟,乾隆二十三年生于武门世家,其祖父、父亲均为武都尉。开弟受父辈们的影响,从小练习武功,拳脚、滑棍、剑术各有所长,尤以剑术为精。在书院读书时就曾获武术比赛第一名。后在乡试中又考上武秀才。乾隆四十三年,由书院出资让他进京参加殿试。由乾隆皇帝主考。开弟考取了三甲第二十七名,被乾隆帝敕封为武进士。州府为表彰他,在其曾祖父大屋门前两侧竖立桅甲石碑,祠堂甲厅赠挂“清辛丑科进士”匾,在其曾祖父逢春公墓前的两侧亦赠竖两个桅甲石碑以资诰封耀祖。还有“吉隆坡王”叶亚来、反清战士叶匡、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的叶挺、革命志士邓演达均在此就读过,著名教育家邓镜人也在书院授过课。弹丸之地的秋长人文荟萃、英杰辈出。
  秋长客家人尊祖敬宗。在漫长而艰苦的迁徙过程中,没有把亲人的遗骨抛弃,而是把先人的遗骨装进“金罂”(一种陶罐),历尽千辛万苦随向携带,安身立业后,再选址进行安葬,并把祖先的神位牌供奉在祠堂的正堂上,供子孙后代顶礼膜拜,以示永不忘本。
  秋长客家人还很重视自己的身世源流。注重修辑族谱,从开基如祖一代代传记下来作为“传家宝”,供子孙寻宗问祖。秋长镇****的姓氏叶氏的《叶氏族谱大全》详细记载了秋长镇黄竹坜、周田、山圹三地开基祖世系歌,现摘录如下:


梅州始祖大经公     泽流无道孟芳代
一贯明伧怀本通     十二世居燕羽同
  愤祖应龙相继述     特茂特盛清初籍归
祯公光祖世华隆     善
九传文保家声振     沙坑创业再开宗
种义仁芳成劂功     (山圹:接子秀)
十二孟英仍旧业     公孙世系崇
万高统祚满山守     永茂清祖接家风
子秀公孙世系崇     泽流元贞惟恭代
(黄竹坜、周田)    十二世居燕羽同
传至自清萱祖日    运震清初籍归善
永萱樽祖接家风    山圹创业再开宗


  在秋长,客家人还喜欢在围屋的祠堂大门楣和两边用横额与对联的形式,把自己的祖居地域祖先当时的社会功名写入对联。如秋长镇(也是惠阳区)****的围屋,位于山塘尾的桂林新居(是叶天滋于乾隆十二年所建)祠堂里的一幅对联为:
(右边)祖诸梁基叶县延梅兴至惠阳百达坑源远流长枝繁叶茂
(左边)公娥笑业桂林座帽岑朝古峰案盘台龙真穴适丁旺财隆
把屋主人的身世源流写得清清楚楚。

更新日期: 2011/8/11     浏览次数: 3883
字体:[小] [中] [大]
上一篇文章:秋水长烟处 疑是故人来
下一篇文章:叶挺故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Copyright © 2024 惠州客家.all rights reserved IE6.0,DPI:1024×768
本站第 7304239 位访客(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