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民俗文物馆简介
□ 侯慧梅
2005年7月12日,在风光美丽的惠州西子湖畔,艰辛筹备了三年的东江流域首座民俗类专题博物馆——“东江民俗文物馆”终于正式开馆了。这是惠州市委、市政府创建文化大市和大力打造“四东”文化品牌的一项民心工程。惠州市领导郑永和、刘品谋、陈恩强、林惠纯、吴石牛、李靖国、黄松森,以及文化艺术界的代表,“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庄汉生先生,“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志文先生,“神州民俗”杂志社社长刘耀棠先生、副社长谢丽华女士出席了开馆揭幕仪式。
揭幕仪式上,副市长林惠纯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东江民俗文物馆开馆表示祝贺。她说,修建东江民俗馆是我市建设文化大市的一个重要举措。东江民俗文物馆的开馆,可以更好地展示我市及东江地区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市民参观了解先民的生活、劳动及日常习俗,从而激发后人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最后,林惠纯用一句话概括了东江民俗文物馆的重要意义,即“承传中华文化,感化世代后人”。
“东江民俗文物馆”由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古建筑“黄氏书室”开辟而来。“黄氏书室”是归善县黄氏族人的祠堂,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距今已有163年的历史,是具有岭南特色的三开三进祠堂式院落,面积约1500米。书室大门上方的石匾额上阳刻正书“黄氏书室”四字,两侧楹联阴刻行书“绩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书室内,各类建筑装饰构件:阑额、石狮、雀替、檐柱、须弥座、门墩、柱础、驼墩、斗拱、封檐板及墙上的古代对贤壁画等,保存完好,那些石雕壁画制作精美,栩栩如生。其本身就可构成一座民居类建筑博物馆。
“东江民俗文物馆”收藏和展示的是东江地区历代保存下来的民俗文物和民俗资料,还有大量文物、图片文字的陈列展览,向人们提供一份传统民俗文化的精神粮食,可供对东江客家民俗文化有兴趣者欣赏、研究。
“东江民俗文物馆”的展览内容包括七大系列:古陶瓷、传统居住习俗、书院文化、东江出水文物、金漆木雕、传统生产生工具、惠州民间工艺精品。展品年代从新石期时期至民国、现代,历经十几个朝代。共展出文物二万余件,图片百余幅。二万多件文物浓缩了东江客家文化的精华,并为探寻东江客家文化的根源提供了最有力的实物资料。
民俗馆内的有些展品体现了东江地区有趣的民风民俗。比如在“书院文化展厅”,矗立着一尊高大的孔子雕像。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和思想曾左右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达二千多年,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惠州的读书人自古就有拜祭孔子的习俗。在解放前,惠州文化界有一个“尊孔会”的组织,坚持从事祭祀孔子活动,弘扬儒家文化。“尊孔会”这一组织是何时何人创立的,现已无法考究。据老一辈的会员介绍,最初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入会,而且一定要是惠城区的桥东人才可入会。后又把入会资格放宽到凡初中毕业以上的桥东人,在老会员的介绍下就可入会。会员人数最多时也不超过50人。会员每年集会四次,主要活动内容是拜祭孔子,分春祭和秋祭。旧时,惠州老百姓尊称孔子为“圣人阿公”,而不直呼其名。儿童启蒙入学时要拜“圣人阿公”,而不直呼其名。儿童启蒙入学时要拜“圣人阿公”,并且还有个非常有趣的“蒙红布”风俗:小孩第一天天刚蒙蒙亮,就由大人背着去私熟念书,头上要盖一块红布,以防路上见到狗和猪。见到狗被认为是“人品低下”;见到猪则被认为读书会“又笨又蠢”,一定要保证揭开红布第一眼看到的是“圣人阿公”。所有私熟都悬挂孔子像,学生违反纪律要在孔子像前罚跪。解放后,“尊孔会”自行解散。
民俗馆的展览还以实物形式展现了客家人的人文精神内涵。东江流域的客家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迁徒、一代又一代的承传过程中,形成了爱国爱乡、崇文尚武、诚恳弘毅、团结包容、勤劳俭朴、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内涵。这一人文精神秉承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等优秀传统的精华。东江民俗文物的展览,将进一步提炼新时期东江流域的客家人精神,赋予客家精神以新的内涵,使之成为鼓舞全世界客家人团结奋进的精神标杆,凝聚社会各界共创宏图的强大力量。